国学教育漫谈:孔子儒家思想的最精华内容——民本思想


这集中体现在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的“仁爱”思想上。

有人说,老马,你别逗了,孔老二能提出民本思想?他不过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走狗罢了。我这样回答:把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老人称作孔老二,您的嘴够损的。就凭这个名词,您对儒家的了解还停留在某些人不怀好意的灌输上。想了解孔夫子,自己去读《论语》。

什么叫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任何国家行为都要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已经礼崩乐坏,诸侯之间互相征伐,都做着霸主的梦。哪一个君主不是打着国家的旗号为满足一己私利疯狂压榨百姓,再以对外一心侵略扩张方式损害国内外民众的利益?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秩序的混乱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老夫子提出的“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要“仁爱”,强调统治者要以爱民之心进行行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无疑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孔老夫子把“仁爱”的具体内容落实到“克己复礼”,意在恢复周朝初年的稳定的社会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让广大的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无疑也是从民众的利益出发的。一部《论语》,我们不难找到孔老夫子对这方面观点的论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等。到我们敬爱的孟老夫子,面对战国时代各国互相征伐,战乱频仍,各国君主只想扩大自己的势力称王称霸,不去体恤百姓的现实,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尤其是他老人家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已经闪耀出民主思想的伟大光辉。“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当统治者暴虐无道时,诛伐他就是正义的行为,是为民除害。对武王伐纣的评价,和我们今天看待的统治者与国家的关系完全一致了。我们可以看到这和后世腐儒们阐述的君臣之义是完全不同的。君臣关系不是由谁事先定下来,而是由君主对国家对人民的态度决定。“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本文中的国人意思指同为国都中的人的意思,也就是陌路的没有什么大关系的人的意思。孟老夫子所阐述的君臣关系,是强调在君对臣有礼的前提下臣对君才会忠,否则臣对君不仅不忠,而且把君视为“国人”和“寇仇”。这样的观点自然和专制主义者格格不入了。不仅孟老夫子在当时不被统治阶级重用,就是后世的统治者也不敢正面这种闪耀着伟大光辉的思想,甚至还发生了朱元璋逐孟删孟的丑剧。

我们今天的落后,主要是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我们把封建专制连成一个词叫习惯了,实际是封建不一定专制。封建专制的罪恶,在专制而不在封建,但不幸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封建在强权的推动下还是走向了专制的道路。其实拒绝了民本思想的专制主义者也是自食苦果了。当国家发生内忧外患等危机时,国不知有民时,民也自然不只有国了。一家一姓之政权变换,老百姓全都不放在心上,坐视其走向灭亡。

民本思想是专制主义的死对头,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基本思想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这是民主思想的萌芽,是世界文明的潮流。封建统治阶级有多恨民本思想,就证明民本思想有多么先进。

民本思想向前跨一步就是民主思想。今天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关键词民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儒家的民本思想就是我们现代文明思想的先驱,这说明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和我们今天的社会观念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今天进行国学教育。就是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继承下来,为建设我们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服务,并且让我们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才应该是我们进行国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