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作为封建皇帝的私人禁地,在早期都是秘而不宣的。直到宫廷剧的热播,人们才真正看清楚后宫的“水深”和残酷。如何做到三千宠爱于一身,多一刻留住皇帝的心,恐怕是历朝历代妃嫔们最挠头的事。人都会审美疲劳,皇帝更是喜新厌旧,面对数以千计的各色佳丽,即便是整日在后宫厮混,也无暇顾及所有。
为了得到皇帝的垂青,妃嫔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知道,一旦成功上位,不但自己飞升,母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而失败者大多以悲惨结局收场。由于后宫不得干预政事,她们能做的,主要就是让皇帝从身体和精神上愉悦,除此之外就是绵延子嗣。要知道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自己终有年老色衰的一天,而拥有皇家子嗣,母凭子贵,一样能在宫中安存。
虽说汉后再无未生育妃嫔殉葬的陋习,但老王晏驾后,难免落得守陵或遣散或孤独终老的命运。所以,只要抓住“翻牌子”的机会,被临幸的妃嫔宫女更希望能够怀有龙种,为自身保全后路。不过,对于如何“中奖”,至今也是个科学难题,不仅仅是生理周期,幸运也是占了很大比数的。
纵观历史,还真有几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壮举,不但成就了王朝命运,也让自己青史留名。
薄氏,西汉高祖刘邦的妾室,文帝刘恒的母亲。名字早已不可考证,历史上更习惯称其为薄姬,或后来的薄太后。早年间出身并不光鲜,私生女,自小便不被重视。秦末战乱之际,被抢至魏豹府中,魏豹虽无才,却对这位抢来的夫人唯命是从,作为弱小势力,数次游走于刘邦和项羽之间独善其身,薄氏的智慧可见一斑。被刘邦消灭后,薄氏作为“战利品”被充入刘邦后宫。起初并未引起刘邦注意,后得薄氏好友提携说服,刘邦怜悯其孤独,遂临幸一夜,企料竟然“高中”。诞下皇子刘恒后,薄氏几乎再也没和刘邦见过面。吕后性情暴戾,极端排斥异己。薄氏自幼教育刘恒宽以待人,且从不攀附结交任何势力,不与人相争,寡淡平和的处事和知足常乐的性格,让薄氏母子早早的远离政治中心,在封地发展。吕氏家族被铲除后,比较刘邦所留子嗣中,唯有性情平和的刘恒最合适,这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所以史学界多认为,薄氏之功,值得彪炳。
王政君,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母亲,也是后来篡权的王莽的亲姑姑。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幼时因克夫被遣送入宫,侍奉在皇后身边。时值太子的刘奭因失去爱妾整日郁郁寡欢,皇后焦急让儿子重新振作起来,遂要求其必须临幸一位身边的宫女,太子刘奭不敢忤逆母亲,便随手指了指王正君。一夜之欢后竟身怀龙种,并诞下龙儿刘骜。时任帝王的宣帝非常高兴,时时带在身边培养。刘奭虽不喜王政君,但刘骜是长子,刘奭登基后,将刘骜指定为接班人,而王正君封为皇后,顺利完成逆袭。
清朝,李佳氏,乾隆生母。正史记载为钮祜禄氏,雍正的熹贵妃。而野史独对这位最长寿的帝王的生母一直存疑。早年间甚至更有海宁陈家之子的说法,但经不住推敲。最有可能的反而是乾隆生母是一位宫女出身,系当年雍正未称帝之前,在避暑山庄游猎,当夜引用鹿血后,燥热难耐,但苦于没有妃嫔伴驾,只得临幸一执勤宫女。宫女竟因此怀有身孕,诞下乾隆。后虽给该汉族女子抬旗,但奈何早年就香消玉殒,为不影响乾隆上位,才转给熹贵妃抚养。虽并未在正史留存,却让乡间野史记住了这位伟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