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非+健康!湖南长沙雨花区打造60场“行走的课堂”

当非洲鼓的节奏与孩童的笑声在中非文化与经贸研学实践基地共鸣,近日,“行走雨花·筑梦未来”青少年实践教育品牌正式启航。这不仅是年度60场实践活动的开端,更标志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关工委构建的“非遗传承-国际理解-健康教育”三维育人体系进入规模化实施阶段。

跨文化体验的“第一课”

“咚—哒—咚!”在1万平方米的中非研学基地内,50名“文化体验官”正通过鼓点与非洲对话。异国风情陈列区、非洲鼓表演互动区、咖啡工坊体验区构成的沉浸式场景,让泰禹小学的同学们惊叹:“原来世界这么大,这样丰富多彩!”

“我们设计的不是观光式研学。”基地负责人唐柱指着34个国家馆介绍,“每个环节都蕴含教育目标:鼓点训练团队协作,咖啡制作认知物产差异,贸易模拟培养规则意识——这才是跨文化教育的深层价值。”

非遗馆: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解码

在雨花非遗馆,孩子们可体验剪纸、皮影戏等非遗技艺,参与“非遗小传人挑战赛”,还可以通过AI绘图工具设计非遗纹样,再用湘绣、剪纸实现成品。

中非基地:贸易模拟中的全球化启蒙

中非文化与经贸研学实践基地的全年课程,围绕“认识非洲—体验非洲—走进中非合作”来设计。“用一包湖南辣椒粉换购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的模拟贸易游戏,让青少年化身商队领袖,在实践中体会国际贸易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健康馆:从知识接受到行为养成

雨花健康教育馆通过“健康实验室”“科学运动挑战”“健康小卫士”等极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特色活动,提升青少年自我保健技能。健康教育馆的“情绪魔镜”前,孩子们正通过面部识别获取情绪调控密码。这种体验式教学使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率提高35%。

“校地联动”机制的创新性

雨花区关工委首创的“双导师制”正在重构实践教育生态,基地提供专业导师,学校配备学科衔接教师,确保每次活动都是“实践导入-理论升华-行为转化”的完整闭环。

当剪纸纹样遇见非洲图腾,当贸易合同邂逅健康食谱,雨花区“行走的课堂”正在证明:好的教育不仅仅在围墙之内,更在文化相遇的“十字路口”。(廖楚舒 黎沙平 刘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