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十年砥砺,再启新程—韩红爱心・乡村急救十周年”活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活动作为2025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学术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系统梳理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十年来在乡村急救领域的实践成果,共同展望乡村急救事业的未来,携手更多社会力量开启新的征程。
活动现场,来自医疗领域、公益行业、知名院校的代表及企业伙伴、月捐人代表共同探寻县域急救的现状与发展。与此同时,韩红基金会公布了“乡村健康守护计划 ”县域首批试点项目区名单,还发布了县域人才培养计划。
一线声音:众议高效县域急救体系建设
活动围绕“急救在乡间”和“守护在乡间”两大主题展开。开幕式上,韩红基金会秘书长李健为活动致辞,回顾基金会参与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的十年历程,并对一直以来支持乡村医疗事业发展的公益同行人表达感谢。
上半场,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张朝阳会长以“点亮每一个角落—探索农村卫生的新未来”为题,立足于深刻理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全局的基础之上,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四位基层医疗人员将自己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在活动上进行分享。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医政股股长郑娉娉介绍了当地破解急救难题、构建“三位一体”急救网络的工作思路,并分享了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卫生院医生扎西尼玛通过视频分享了韩红基金会援建的第一所高原急救站的工作日常,展现了极端环境下基层医护人员对生命的守护;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罗丽讲述了当地把握机遇打造独具特色的山地急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王艳丽,分享了基层妇产科的典型急救案例,讲述了团队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医疗服务的关爱与温暖。
多元参与:探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路径
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在下半场的闪电发言环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余剑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崔立刚、韩红爱心「月捐人」郝玉环等六位来自不同行业却共同投身于韩红基金会乡村急救建设行动的嘉宾,围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相关议题,分别从基层急诊人才培养、新技术手段应用、医德医风培养、志愿服务、公益参与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后,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婧老师,结合前期“韩红爱心·急救在乡间”的创意传播数字化实战指导经验,从传播学视角解析了如何助力提升基层医疗项目的公众认知度与社会影响力。
“通过今天的研讨,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医者在医术方面的精进,更多更重要的是大家对初心的坚守。十年前,我们因爱而聚,如今我们因千万生命的托付更加坚定,在此呼吁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加入,一起书写守护生命的新篇章”,总结发言环节,作为乡镇急救室项目总顾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朱继红教授从专业视角总结乡村急救建设的经验与展望,让与会嘉宾看到了推动乡村急救发展的清晰路径。
活动最后,韩红基金会现场公布了“乡村健康守护计划”县域首批试点项目区名单,包括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定西市陇西县、陇南市武都区,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汉中市镇巴县、安康市汉滨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曲靖市会泽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并发布了县域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医学科作为首批县域基层医生培训基地,承担起专项培训的重任。
据了解,“韩红爱心·乡镇急救室”项目于 2015 年正式成立,项目建立在“能力驱动模型”上,致力于推动乡村急救能力驱动发展。项目以乡镇卫生院为主要抓手,希望通过硬件-基础急救设备捐赠,缓解乡镇卫生院急诊设备短缺的现状,使之满足常见急诊病种的使用需求,促进其急救服务的有效开展。通过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急诊培训机会,提升基层医护人员急诊急救能力,实现“快速识别、及时处置、安全转运”,提高基层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更好地满足乡村居民急诊急救医疗服务需求。
截至2024年12月,“韩红爱心·乡镇急救室”覆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黑龙江 、西藏、新疆、内蒙古、吉林 13 省 / 自治区的 550 所乡镇卫生院,为 1291 名基层医护人员提供为期 3 个月的全脱产急诊培训,惠及 126 市(州、盟) ,369 县(旗、区)。(通讯员马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