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教师 伊先丹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这本书的作者是桦泽紫苑,身为精神科医生的他,日常坐诊繁忙,却能凭借碎片时间,坚持三十几年每月读30本书,每年还创作3本书。他能达成常人3倍工作量,依靠的正是这套经大脑科学验证、被万千读者实践的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接触这本书后,我对读书有了全新且深刻的感悟。
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而言,能静下心读书实属难得。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常面临困惑:无论精读还是泛读,读完后记忆并不牢固,遗忘的内容远比记住的多。怎样让读书更高效、更有意义,成了萦绕心头的难题。
曾经,我读书的输出方式有限,仅停留在写读书笔记和与他人简单分享层面,碎片化时间也白白浪费。坚持数月阅读,虽读了三四本书,可真正记住的寥寥无几,常常需重新翻书才能回忆起内容。那时,我总羡慕有充足时间读书的人,却忽视了身边宝贵的碎片化时间,甚至觉得十几分钟刷短视频更轻松,看书也记不住。然而事实是,正是对碎片化时间的忽视,导致读书效率和收获极低。
书中提到,读书要高效,需做到15分钟专注。忙碌的现代人常以没时间为借口不读书,其实少看一个视频,就能利用起这些时间。碎片时间读书有利于记忆,因时间限制,大脑分泌多巴胺,能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而且15分钟是保持较高专注力的时间单位,4个15分钟就能实现60分钟的高效学习状态。所以,一旦有15分钟空隙,都可用于读书。
关于读书记不住的问题,紫苑老师建议深读而非速读。我们常认为读不了书是因为速度慢,即便学了速读方法,也未必能增进理解。读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找到适合自己、能促进进步的方法,积累一定阅读量后,再提升速度和数量,才能真正实现 “速读”“多读”。就像我如今读书速度加快,也是得益于前期广泛阅读及后期掌握的阅读技巧。
这本书不仅传授记忆方法,还引导我们选书,探讨流行电子书的优势,分享诸多实用读书方法。总之,抓住 “输出” 和 “碎片时间” 两个关键,就能做到 “读而不忘”。
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把这份读书的幸福传递给大家。希望每位热爱读书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智慧,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让阅读成为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在书籍的滋养下不断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