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臂推掌、搂膝拗步,一招一式之间尽显行云流水。几年前人们或许还很难想象,一身钢筋铁骨的机器人能将太极拳的刚柔并济演绎得恰到好处。而这一幕,却真切地出现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并通过全球直播的形式展现在万千观众面前。
这款身高约1.7米、体重55千克,名为“夸父”的人形机器人由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是国内首款可跳跃、可适应多地形行走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就在今年1月,乐聚完成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交付,从0到1,再从1到100,乐聚如夸父逐日般,整整用了9年。
“那时人形机器人还是个极冷门的赛道,我们几个师兄弟凭着一股热爱,说干就干。”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回忆道。
这场轰轰烈烈的创业故事始于2016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那时,学校智能机器人俱乐部吸引了一批有志于从事机器人研究的同学们,在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下,乐聚机器人从象牙塔中诞生了。
公司创立第一年,便推出了国内首款能实现快走的小型双足人形机器人Aelos。2018年,Aelos被张艺谋导演团队选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代表,在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上亮相。“短短几秒钟的镜头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但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中小尺寸人形机器人,追逐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梦想始终没有停止。”柯真东说。
2018年,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的研发正式启动,但从0到1的路从来都不好走。
超300万元的项目成本、关键技术卡脖子、国产供应链的短缺……这些问题导致团队根本不敢想产品化和规模化的事。经过不断的技术方案调整,第一代“夸父”问世的同时,也系上了大伙儿对于几乎所有核心零部件都依赖进口的“心结”。
转机发生在2022年,以ChatGPT为首的多模态大模型兴起,让更多人看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未来。
多模态大模型时代的到来,也让原本就擅长运动的“夸父”更“聪明”了。
很快,乐聚牵手华为,通过“夸父人形机器人本体+开源鸿蒙系统+盘古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探索具身智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更多应用。2023年12月,那个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表演太极拳的最新一代“夸父”横空出世,它不仅具备高可靠性、高动态运动能力的身体结构、灵巧的双手,还有一颗能够精准感知和自主规划任务的大脑。
“夸父”的诞生让乐聚爆单了,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率先落地工业领域。从一汽红旗、北汽越野的零配件搬运,到蔚来汽车的车辆瑕疵检测,再到智能装备企业的线缆分拣等,都已经使用上了乐聚的产品。
今年,乐聚和北京通研院合资成立的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落户石景山首钢园。“行业最大的挑战将不是具身模型技术,而是机器人的大脑、小脑怎么融合。”柯真东说,这也是乐聚选择在京发展的原因,他相信,在被誉为“人工智能第一城”的北京,“夸父”新的逐日步伐将迈得更大。
记者手记
国产人形机器人跑出加速度
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热门赛道中,乐聚算是一名“老兵”。从0到1,用了7年,而从1到100,只用了1年,乐聚是如何坐得住冷板凳,并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的?
靠的是一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数年前,人形机器人还是个只能在教育、科研领域应用的小众赛道,得不到大众、市场和资本的普遍认可时,乐聚团队始终走在坚守的路上。
今年,北京市明确将打造百种应用场景示范,推动机器人在特种危险作业、医疗、水务、教育等典型场景示范应用,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试炼场”。此外,北京还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力图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
站在首钢园高炉前的广场上,“夸父”新一代原型机正在测试,那些曾见证钢铁洪流的工业遗迹,如今凝视着中国智造的新火种。乐聚的故事正在诉说,在硬科技的长征路上,既要有夸父逐日的执着,更需能够培育创新种子的肥沃土壤。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鹿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