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越 李柯)
4月16日下午,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组织召开“共情执法”模式推广工作推进暨培训会。各区城管执法局分管局长或大队长及相关工作人员参会,会议由市城管执法委执法监督处处长肖杰同志主持。
会议现场
会上,各区汇报了“共情执法”工作的推进情况。目前,江岸区、江汉区、洪山区和新洲区已率先成立“共情执法”工作室,其他区也在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共情执法”模式,有的区在专项执法中加入了“共情执法”,有的区在特色街区率先推行“共情执法”模式,但整体推进力度仍有提升空间。
会上,“城管小莉”现身说法,如何用“共情”化解执法难题。她围绕“共情执法”模式,从理念起源、实践必要性到具体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面对一线执法中常常出现的沟通不畅和管理冲突的难题,探索出了一套以情感共鸣为核心的执法模式:通过“倾听需求—政策解释—协助整改”的流程,以及社区座谈会、商户微信群等沟通平台,推动执法人员从“被动整治”转向“主动服务”。
“城管小莉”肖莉同志现场授课
会议明确,各区要于年内全面完成“共情执法”工作室建设任务,每个区至少建成1个标准化工作室,选拔专职人员入驻,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并上墙公示;要常态化开展执法服务活动,确保年底前培育选树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做法,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优秀案例,推动“共情执法”模式制度化、长效化。
会议强调一线城管队员的行为规范,要求严格落实着装规范、执法全程记录及柔性服务标准。特别是对流动摊贩、困难商户等群体,要优先采取引导帮扶、合规经营建议等举措,严禁简单粗暴执法。
据悉,经开区“共情执法”模式已在协调残障摊贩规范经营、商户错峰摆摊等民生问题中取得实效。从“管理”到“服务”,一字之变,折射出治理理念的升级。武汉城管以“共情”破题,不仅消解了执法者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更探索出一条"有力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化治理路径,真正架起了一座连通执法与民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