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应纳税所得额与应纳税额有啥区别




本期我们来学习下一个组涉税名词: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和应纳税额的区别↓


我们在处理企业所得税业务时,经常会遇到“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额”这“三胞胎”。由于这“三胞胎”长得实在相似,很多小伙伴都表示分不清。不用着急,今天小五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它们有啥区别?


一、含义不同


(1)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作为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税法上是有明确定义的。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所得税额,是企业当期应当缴纳的税额,等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后得到的金额。


(3)应纳税额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本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


二、计算方式不同


(1)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实务中,应纳税所得额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计算方法。


1. 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纳税年度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2. 间接计算法


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或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即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2)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税率


(3)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三、三者之间的关系


看完“三胞胎”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您能分得清哪个是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和应纳税额了吗?如果还有点迷糊,我们一起来看看“三胞胎”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勾稽关系吧~



由上图可以看出,三者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中的不同与联系:


第23行“应纳税所得额”:填报第19-20-21-22行金额。按照上述行次顺序计算结果为负数的,本行按0填报。


第25行“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第 23×24 行金额。


第28行“应纳税额”:填报第25-26-27行金额。


以上便是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区别,您清楚了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