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狂飙突进,人类文明正站在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关口。从产业结构的嬗变到技术脉络的重绘,人工智能不仅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更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与自我定位。
在关于AI的探讨中,美国前国务卿、国际问题专家亨利·基辛格与他的合作者——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雷格·蒙迪、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共同发表的观点引发广泛关注。三位作者合著的《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以跨越经济、技术与价值的三维视角,为这场技术革命提供了注脚。
该书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本质上是将“预测”这一核心生产要素推向廉价化与规模化应用。例如,电商平台亚马逊通过AI预测用户需求,探索推出的“先寄后买”商业模式,就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零售逻辑。然而,这一探索也加剧了传统零售模式的撕裂,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衍生问题。比如,AI的强势介入替代了许多中低技能岗位,影响了企业的用人结构;此外,大笔资金纷纷流向掌握AI技术优势的巨头企业,导致贫富差距的鸿沟被进一步拉大。
在众多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问题中,一些传统职业的消失是被讨论最多的议题。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创造1.7亿个新就业岗位,同时替代9200万个岗位,最终净增7800万个就业岗位。
乍看之下,这些数字似乎令人安心。然而,“真正的症结并不在于就业岗位的数量,而是在于时间维度上的错位。人工智能将以远超新岗位出现的速度淘汰现有工作岗位。这种时间差可能会在劳动力市场稳定之前引发多轮失业潮”。
不过,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中提到,人工智能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真正的机会”,通过“将人类的劳动功能转移到机器上”,取代了至少一种“原始生产要素”。此外,人工智能还将挖掘“日益廉价与丰富的原材料来源”,即研究和开发数据资源,作为对自身的投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有望生产出各种商品“更具可持续性的合成替代品”,从而开创一个新的富足时代。
作者在书中提醒,立足当下,我们既看到通用人工智能引发的“无用阶级”焦虑,也见证着硅基智能与碳基文明碰撞出的新可能。比如,德国正在着力打造“工业元宇宙”,致力于让供应商在虚拟空间实时协同设计;韩国正在试点“全民基本算力配额”,试图将技术红利转化为普惠福祉。这些实践都昭示着:经济重构的终极目标不是让机器取代人类,而是通过人机协同释放更高阶的创造力。
未来,人类应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处?三位作者以战略家的远见勾勒出人机共生的三重路径,分别为“防御性规则防止技术武器化”“协作性创新加速科学突破”和“文明级对话探索新型伙伴关系”。
有评论指出,当硅谷精英沉迷于“奇点来临”的狂热,本书重提“知止不殆”的东方智慧——正如杭州西湖畔的茶艺师,在智能茶具辅助下,反而更专注于茶汤火候的微妙把控——这种“以道驭器”的哲学,恰是破解人工智能发展悖论的密钥。
人工智能不仅代表了技术的演进,更是文明转型的“芝麻开门”时刻。经济效率的提升不能突破技术伦理的底线,技术领导权的竞争应当让位于全球共治的智慧。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AI的镜像中,照见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孙昌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