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这个零部件展馆总会空几个展位,但是今年却‘座无虚席’。”一位连续多年参加车展的跨国零部件企业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该企业的展馆面积也是往年的两倍以上,目的是变得更引人注目,以及展示更多的最新产品来吸引客户。
不仅于此,采埃孚集团CEO柯皓哲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甚至兴奋地用中文脱口而出“中国很好”;天纳克CEO 吉姆·沃斯(Jim Voss)也明确表示,“当我们考虑投入的时候,中国一定是最优先考虑的市场”;由雷诺和吉利合资成立的动力总成供应商浩思动力,首次参加线下展会就选择了上海车展。
作为传统跨国零部件企业,往往隐身在车企背后。但随着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品牌的崛起,背靠中国这片创新沃土与广袤的消费市场,借用2025上海车展这个平台,越来越多传统跨国零部件公司愿意去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市场竞争蔓延至跨国零部件
从参展规模来看,今年上海车展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展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规模和数量较上届呈显著增长,占据了今年整个展会面积的近1/3。
在这场主角是汽车的展会上,零部件公司也逐步走到了聚光灯之下。一位零部件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除了为自身的新品、新技术发布站台外,零部件公司老板也需要配合车企合作伙伴,参加各种车企的发布会。
零部件公司从幕后走到台前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法雷奥中国CTO顾剑民向记者表示,在市场竞争愈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以前那套链状的供应链结构模式行不通了,现在谁更能够接近消费者和市场,谁的话语权就能得以提升。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到来,汽车供应链结构也开始重塑,过去“链状”的从上到下的整零关系慢慢走向“网状”结构,即产业链更能接受一种网状共生、开放合作的关系。
“现在这种T1(一级供应商)、T2(二级供应商)等的层级概念已经非常模糊、淡化了,零部件公司与其等着整车厂来下需求,不如主动去了解整车厂和市场的需求。换句话说,我的友商在做什么,我要比他做得更好、更快才行。”顾剑民补充道。
另外,随着汽车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消费者对于相关零部件的感知也越来越强,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等中国本土供应商品牌不断崛起,类似于“Intel Inside”的汽车零部件“Inside”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这也让跨国零部件企业在新时代下对市场竞争的感知加深。
在吉姆·沃斯看来,中国是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市场,如果想要在全球市场成功,就必须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
“在中国,成功依赖于多个因素,当然速度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吉姆·沃斯向记者表示,我们跟其他跨国一级供应商有所不同,当天纳克需要做出生产、成本以及人员决策的时候,不需要回到欧洲或美国总部进行决策,天纳克有99%的决策都可以在本地完成。为了专门应对中国市场对速度的要求,天纳克建立了专注于执行和速度的文化。
Unity中国区CEO张俊波也向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等媒体表示,自从2021年把汽车当成战略性突破方向以来,Unity中国就成立了规模较大的交付团队,2022年又在中国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我们的员工工作需要去杭州、保定等车企驻地,这样能确保第一线工程师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实现实时反馈并且快速迭代,这是很多国外软件公司没办法提供的服务。”
不仅在响应速度上加快,跨国零部件公司也将降本和价格竞争视作重要公司战略焦点。
舍弗勒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不只是“卷”科技,更重要的是“卷”成本,特别是“卷”客户服务,所以我们在中国市场最重要的是打造高效的团队和极致的成本。
天纳克亚太区总裁李响向记者表示,从前年开始,天纳克已经着手将整个价值链的成本降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此适应在中国的成本和价值上的竞争。天纳克的竞争优势是在全球标准的基础上,同时兼具本地化研发、本地化速度以及本地化成本。
“我们非常关注成本竞争力。”浩思动力全球CEO Matias Giannini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成本不具备竞争力,很多技术内容以及与合作伙伴合作推动转型的愿景都无法实现。浩思动力在本次车展提出的未来混合动力概念,预计较传统解决方案节省20%的成本。
高度本土化是“良策”
即使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但是跨国零部件公司都在不断加大中国市场的战略“权重”。这是因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同时中国消费者对前沿技术的接受程度也非常高。
随着中国产业链表现出的强大和韧性,整个产业的转型趋势已经开始从“中国销售”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新,反哺全球”转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第一财经记者从本届上海车展的密集采访中发现,跨国零部件公司将本土化战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在关税风暴下,这些跨国企业表现出强大韧性的主要原因。
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汪润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除了一些由于外部原因没能及时本土化的部件,采埃孚中国的本土化率达到了85%以上。在未来的两年里面,采埃孚有一个非常细致的计划,目标是实现物料100%本土化。在芯片方面,采埃孚在紧锣密鼓地寻求中国本土芯片公司的合作,希望尽快实现本土化采购。
舍弗勒集团动力系统与底盘事业群CEO马迪斯·青克告诉第一财经,在中国市场,舍弗勒汽车业务的研发和生产本土化率已经超过90%。
舍弗勒方面表示,现在舍弗勒每年在中国投入超20亿元,跟业务发展相匹配,舍弗勒期望在6到7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业务翻倍。
法雷奥集团CEO克里斯托夫·佩里亚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中国汽车市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还成为了全球汽车 “健身中心”。中国市场处于所有关键趋势的前沿,无论是电动汽车、自动驾驶、驾驶辅助系统、信息娱乐还是智能照明。法雷奥的方针一直并将始终是“to be Chinese in China(在中国,做中国人)”。这不仅仅意味着在中国为中国生产,还意味着在中国为中国创造。
上海车展首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会见了来沪参加车展的国际企业全球高管,其中就包括克里斯托夫·佩里亚。根据上海发布消息,在此次会议中,龚正表示,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欢迎国际企业积极参与,持续加大在沪投资力度,强化在沪研发中心功能,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共同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克里斯托夫·佩里亚向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法雷奥将在上海开设新的生产基地,专门生产智能驾驶摄像头、激光雷达、域控制器和绑定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