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杨浦区图书馆总馆二楼多功能厅内,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悄然启幕——“寻根家源”项目推出的“拾趣YOUNG浦,共品一馆文博情”系列讲座正式开讲,吸引了沪上敦煌文化爱好者以及诸多来自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墨西哥、马来西亚、日本等国留学生共同参与。
本次讲座由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共同主办,杨浦区图书馆、敦煌当代美术馆承办,通过文化讲座、多元展示、新书签售、盖章体验四大板块,带领参与者沉浸式感受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诠释“莫高精神”的时代内涵。
对话敦煌,诠释莫高精神
“敦煌是一部读不完的书,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美育工作是没有尽头的事业。”在主持人的开场白中,敦煌壁画复原艺术家、杨浦区文联副主席、杨浦区非遗传承人史敦宇缓步登台。这位生于敦煌、长于莫高窟的“敦煌女儿”,以过去敦煌人的一张张旧相片为线索,向观众娓娓道来家族传承守护敦煌的故事。
摇曳的洞窟油灯、沙土与矿物颜料的气息……史敦宇老师以细腻笔触还原了父辈在莫高窟临摹的日常。她特别提到4岁时成为段文杰先生“小助手”的经历,让她深刻理解了壁画复原的意义:“我们不仅要恢复残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更要重现其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讲座中,史敦宇老师通过高清壁画影像与临摹复原手稿,揭示了敦煌艺术“以形写神”的创作理念。
多元展示壁画复原作品与敦煌文创
活动现场,陈列于两侧的史敦宇壁画复原作品与敦煌文创展示成为观众驻足的焦点。讲座的后半段集中呈现了史敦宇老师带来的敦煌壁画临摹精品,其中既有《鹿王本生图》《都督夫人礼佛图》等多幅经典形象,也有唐代飞天、供养人的传神线描,读者与留学生们纷纷被史敦宇布画作品中的精美色彩所震撼,同时也对敦煌壁画中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现场陈列的敦煌主题文创产品引发观众浓厚兴趣。以敦煌藻井图案为灵感的杯垫、复刻敦煌壁画飞天的拼图、《九色鹿》经折册等,将千年艺术符号转化为当代生活美学。有读者表示:“这些文创让敦煌不再是书本上的遥远记忆,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温度。”
同时,在杨浦区图书馆总馆二楼互动交流区,布置有讲座配套微型展览,主题为“敦煌文脉映海派 丝路光影织秀带”,展期为3月14日至5月8日,介绍敦煌历史文化、馆藏艺术品、特色文创等内容,展现海派文化与敦煌文化两者交流碰撞出的别样火花。
新书《敦煌初见时》传递家源力量
讲座尾声,史敦宇老师为其新作《敦煌初见时》举行了现场签售活动。这部图文并茂的作品集,既是敦煌艺术复原的实践指南,也是一个敦煌学者家庭的精神史诗。书中收录了史敦宇老师近百幅珍贵手稿,包括早期洞窟临摹笔记、矿物颜料调配记录,以及她与父母在莫高窟生活的老照片。
在签售环节,有读者问及创作初衷,史敦宇老师说到:“这本书不仅是个人创作的总结,更是对‘敦煌人’的精神致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年轻人读懂敦煌,也读懂家族源流与文化根脉的联结。”
敦煌壁画元素印出文化丝路
活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敦煌壁画印章体验,提供了十余种敦煌壁画元素印章,包括飞天印象、鹿王本生、菩萨伎乐等经典图案。在印章体验区域,读者与留学生们纷纷在空白信笺上盖印属于自己的敦煌记忆。许多留学生同学表示,印章体验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通过亲手印在纸上的敦煌壁画元素,更深刻体会到敦煌艺术中线条的精美与色彩的层次,对于敦煌这座人类文化瑰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次活动通过“文化+艺术+家庭”的创新形式,架起了敦煌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梁。敦煌精神不仅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坚守,更是让古老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智慧。
据悉,杨浦区图书馆“寻根家源”项目将持续深化“家”文化与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融合,通过系列讲座、展览、非遗体验等活动,让更多市民在传承中感受文化自信,在创新中书写时代华章。
文字丨汤顺佳
编辑丨周梦真
通讯员 | 张燕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