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办学为学生身心健康筑基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的通知,公布河北、江苏、河南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并就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提出要求。其中,此次公布的3个案例存在提前开学、违规补课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今,青少年身心健康已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大事。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育的阶段,其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安排好中小学生节假日休息和活动是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共同责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说。

近年来,教育部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先后出台多项文件,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旨在抓住造成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关键点综合施策。

如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是促进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通知提出,各地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生合法休息权益,维护好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对此,张志勇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要将其视为办学治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必须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引导各地党委、政府、教育系统切实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整治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推动高中周末双休落地,既要有观念转变,更要有行动跟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汪明认为,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育人的理念,也是育人的方式;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汪明说。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认为,对基础教育而言,比学生获取知识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形成理想和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充分准备。“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孩子要适应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软能力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人生态度、生活规划、目标理想、沟通合作、表达方式、创新能力,身心健康、情绪管理、终身学习的热情和应对变化的能力、道德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刘长铭说。

“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与落实周末双休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以往一些学校的工作围绕‘唯分数’‘唯升学’进行整体设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褚宏启谈道,学校升级培养目标,由培养会考试的人转向培养具备核心素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人,并依此对课时安排、课程内容、考试与评价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把精简高效作为学校内部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给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留出空间。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要加强对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和整体转型的有效指导,推动学校完成教育生态的重构与优化。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推进高中周末双休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要厚植发展基础,夯实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真正培养出能担当时代大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褚宏启说。

本报北京4月11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2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