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碳基脑”遇见“硅基脑”:解码深圳“机器人谷”背后的超级脑力革命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石恩泽、陈思琦 深圳报道

当郭彦东下决心创业做智能机器人时,他首选了深圳。

来到深圳,郭彦东发现,在南山区西丽这片区域里,汇集了十几家有志在智能机器人行业做出贡献的创业企业。他在这里创办了智平方。

我国AI技术的快速追赶及“算力平权”时代的开启,机器人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跃升机遇。而在深圳,一场颠覆未来的“硅基革命”正在西丽湖畔悄然成型。

在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沿着留仙大道、深圳地铁5号线,优必选、越疆科技、逐际动力、智平方等机器人企业在“谷”里汇聚,不仅各自相距不过5分钟车程,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知名高校亦是步行可达。

业内常言,AI、机器人是全世界最聪明大脑共同进行技术对战的领域。深圳“机器人谷”的崛起密码,就藏在“聪明大脑”在产、学、研链条的无缝流转中。

当哈工大师兄弟共创的乐聚机器人用八年时间将实验室“玩具”变为工业生产力,当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组团进车厂实训,深圳正以新的模式证明:真正的脑力革命,不在于碳基与硅基的对抗,而是让顶尖智慧在产、学、研、政的强磁场中,激发出超越物理空间的思想聚变。

汇聚全球“聪明大脑”

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后,今天人类又处在一个智能终端变革的关键时期。而这个终端就是智能机器人。

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早年在美国读博,后在微软负责AI研发,回国后又加入小鹏汽车、OPPO等头部终端企业继续AI研发。2023年,经历了几代智能硬件变革的郭彦东离开OPPO,创办了一家聚焦通用智能机器人的企业智平方,并将这家企业落户在了南山西丽的留仙大道上。

对于为什么选择深圳,郭彦东表示,深圳完整的硬件产业链和务实求真的精神吸引了自己。回顾深圳过去20年在智能硬件上交出的答卷:深圳生产了全球1/7的智能手机、全球1/8的新能源汽车、70%的无人机。

因此,郭彦东下决心创业做智能机器人时,首选就是深圳,他相信深圳会成为全球最不可或缺的原动力城市。

来到深圳,郭彦东发现,在南山区西丽这片区域里,汇集了十几家像智平方一样,有志在智能机器人行业做出贡献的创业企业。形成企业集聚的背后,离不开人才支撑。

留仙大道的另一边,是自2020年就由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规划共建的科创高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科教城总面积约69.8平方公里,接近南山区总面积的40%,集聚了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深圳近半数高校。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图源:创新南山)

在这些院校中,有几所在机器人领域有十分强劲的研究实力。例如,获得阿里投资的具身智能公司逐际动力,其创始人张巍长期从事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张巍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拥有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

2019年,张巍认为机器人领域发展到了硬件迭代变得很关键的时期。“光在学校写论文已经没什么用了,要创业才能最大程度推动机器人进步。而中国有做硬件的优势。”张巍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同年5月,张巍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创办了机器人控制与学习实验室(CLEAR LAB),致力于机器人控制理论与学习算法方面的研究。到2022年,逐际动力正式成立,张巍成为该公司CEO。

值得一提的是,逐际动力是由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本地企业和国际知名高校共同推进的足式机器人产学研项目所孵化出的一家公司。

这也让张巍有机会为逐际动力拉来另两位合作伙伴:香港大学长聘副教授潘佳作为公司首席科学家,文远知行前COO张力作为逐际动力的新COO。

可以看到,深圳用自己强大的供应链魅力将海外人才吸引回国,而由部、省、市共建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又成为这些“聪明大脑”的绝佳容器。就这样,人类顶尖智慧一点一滴汇聚,浇筑出了机器人文明新地基——深圳“机器人谷”。

创业基因“代代相传”

除了教授来深圳创业,教授亲手带出的学生也纷纷下场,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专注为机器人研发通用“小脑”的初创公司桥介数物,其办公室坐落在哈工大(深圳)的学生公寓裙楼里。而桥介数物的创始人尚阳星,其导师正是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

2022年底,还是南科大研究生的尚阳星决定休学创业。2023年5月,桥介数物成立。与导师张巍研究方向相同,桥介数物也瞄准机器人的“双足”下功夫。

但桥介数物选择了一个更偏上游的定位。该公司聚焦开发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比如行走、跳舞、爬楼梯等一系列动作,逐际动力则更聚焦打造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走差异化路线的原因在于,尚阳星认为,在人形机器人这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中,走到最后需要有更专业化的分工,正如汽车产业经过百年发展形成明确的供应链分工,有人专注发动机、有人专注制动系统。

而在机器人行业里,运动控制里的调参是最耗时间的一环。“与其各家整机厂商都在运动控制上重复投入,不如有专业团队将这一环节做到极致,然后像博世之于汽车那样,向全行业供货。”尚阳星说。

找到定位的桥介数物很快在业内崭露头角。2024年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参展的20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中,有11家使用了他们的运动控制方案。如今,桥介数物已经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幕后英雄”。

不仅导师理念传承,带动学生创业,深圳还有很多机器人公司是师兄弟一同创业。乐聚机器人正是一家从哈工大走出的机器人公司,其前身是哈工大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2016年,一群热爱机器人的哈工大师兄弟,常琳、冷晓琨、安子威三人,因乐趣相聚,在深圳成立了乐聚机器人公司,从此踏上了人形机器人的创新之路。

随着产品不断迭代,乐聚也赶上了近两年这一波人形机器人的爆发。2023年12月底,由乐聚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夸父(英文名“Kuavo”)正式发布,其搭载了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智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行业领域。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共展出18台人形机器人,其中2台来自乐聚。

今年1月17日,乐聚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布交付数量最多、场景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夸父人形机器人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简单案例却正体现了创新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的技术革命理论观点——当硬件迭代成本下降至临界点,技术扩散便从实验室溢出,形成大学、企业、资本联动的“创新三螺旋”。

这种教授播种、学生接力、资本灌溉的裂变模式,暗合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当研发密度突破阈值,单点突破将引发链式反应。这些流动的“聪明大脑”在实验室穹顶下交融发酵,使代际智慧如同接力棒,在跨龄对话中完成范式跃迁。

全要素支撑催动“硅基革命”

西丽学苑大道、留仙大道与塘长路相交形成的三角地带,有一片“低调”的产业园。

说其“低调”,是因在留仙大道和学苑大道的两个入口处没有一块牌匾,容易被错过。但正是在这几栋不甚起眼的楼宇间,“藏”着优必选、智平方、越疆科技等一众明星机器人企业。

曾经,只需一间小小的车库即可让“聪明大脑”中的想法落地为产品,亦如杰夫·贝索斯1994年在西雅图一间车库里创办亚马逊、1998年谷歌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月租1700美元的车库里诞生。

如今,朴素的“车库创业”模式已不完全适用,AI、机器人等智力密集型创业更需要的,是一套涵盖办公空间、概念验证设施、概念验证基金以及一系列企业成长赋能服务的完整孵化服务体系。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南山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近100万平方米的政策性产业研发用房,包括南山智园一期、二期、崇文园区,以及即将交付的南山智城等,租金仅为市场价的3-7折。

由南科大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系主任孟庆虎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元化智能,就坐落于南山智园。大学与公司仅有10分钟的步行距离,孟庆虎专注教学、科研的同时,也能更近距离为元化智能提供技术指导。

目前,由元化智能研制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国内超百家医院应用,累计开展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4000余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较国际平均水平显著下降52%。

“附近几所高校就像创新的大脑,产业就像肢体,我们就是把大脑和肢体连起来的神经。”桃源街道南山智园党委书记宋超如此类比。

除了办公空间,深圳也关注到,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技术早期阶段,极度“烧钱”,在资金上亦需出手扶持、耐心陪伴。

今年,“壮大耐心资本”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更进一步提出“大胆资本”概念,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

梳理逐际动力、智平方、帕西尼感知等机器人企业融资情况,均能发现深创投、南山战新投等深圳国资的身影。

郭彦东与机器人产品AlphaBot 2。受访者供图)

上个月,南山区更是重磅设立5亿元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由南山战新投100%出资,对AI、机器人等领域初创企业给予领投支持,基金内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令郭彦东印象深刻的,除了公司成立后得到深圳多个千亿级基金的持续加注和支持,还有政策端从“给政策”到“给场景”的转变。“智能硬件一定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去修炼、获得数据、获得商业闭环才会越来越聪明,而深圳全方位开放了自己独有的场景做支撑。”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除了进车厂“打工”,还现身南头古城“巡逻”,或是在岗厦北地铁站干安检,“赛博感”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这背后,是深圳以整座城市为试验场,推行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开放,今年目标再开放市政环卫、应急救援、大模型辅助医疗、医疗康养等100个应用场景。

“如果直接补贴整机,只要出货就发补贴,可能造成很大的资金浪费。而由政府发布场景清单、企业竞标,就会像‘赛马’一样有市场竞争机制,有优胜劣汰,最终将优质的公司留在市场上。”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分析道。

“聪明大脑”汇聚叠加场地、资金、场景等全要素支撑,一场“硅基革命”正在深圳“机器人谷”中凝聚成势。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