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东北冷涡”带来的大风天气席卷全国,天津甚至出现风力达到14级的极端大风。极端大风不仅带来了物理伤害,随之而来的沙尘也造成了大范围影响,各地的PM10颗粒物浓度纷纷“爆表”,沙尘甚至跨越了琼州海峡影响到了海南。同时,由极端大风引起强烈的雷暴天气,导致在4月11日一天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中医院陆续接诊300多例因雷暴天气导致的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患者。
极端大风也在破坏着基层的经济,在风速最大的河南省,大风破坏着农地里的塑料大棚,为了保住生计,农户不顾安危看守着大棚,可即便如此大棚仍被大风摧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愈发频发,给社会公众的生活带来的影响逐年加剧,气候韧性这个词汇在近年来越来越常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就指出,韧性城市建设中,“气候韧性”建设必不可少。
什么是气候韧性?气候韧性是指社会、生态系统或企业等在面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时,能够预测、准备、应对和恢复的能力。这一概念强调通过适应和减缓措施,维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结构,并在受到干扰后迅速恢复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和短期挑战。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通过对于2024年中国公益基金会品牌榜扫描发现,在开展“碳”及“气候”相关公益项目中,已经有一定数量的“气候韧性建设项目”,而这些气候韧性建设项目都聚焦于社区场景。
公益是如何参与社区的气候韧性建设的?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后称千禾社区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何昕及环境项目主管黄莹欣有着更多的经验和认知。从公开信息来看,千禾社区基金会从2018年就设立了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至今已经连续开展7年,以基金会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到社会公益参与社区气候韧性建设的具体内容。
对于千禾社区基金会而言,开展社区气候韧性建设的想法缘起于一次影响极大的台风“天鸽”。“天鸽”是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3个被命名的风暴,也是53年来对珠港澳影响最大的台风,广东省珠海、中山、江门、广州、茂名、阳江、佛山、东莞等市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8.4545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75.7004万亩,受灾人口44.6271万人,倒塌房屋6425间,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89.1亿人民币。除了直接致灾,“天鸽”对华南地区所有社区都造成了影响,“当时广州老城区很多排水不畅的老社区都发生了严重的内涝,社区居民几乎无法正常生活”,何昕回忆道。作为主体目标是参与社区治理的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从那时开始意识到极端降雨、台风、热浪和冷涡等极端天气事件对社区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不得不有所行动。
为什么要在社区开展气候韧性建设项目而不是应急救灾项目?何昕解释道,在项目发起之初基金会内部也经过了思考及判断。考虑到气候变化下往往是多种、多次的极端天气对社区造成影响,而造成影响的极端天气多数并未被认定为“灾害”,所以仅仅用灾害发生后应急救灾的方法无法持续的援助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群体。举例来说,目前华南地区近年来出现夏季高温延长为主的高温天气,但并未认定为气象灾害,然后社区中部分人群因为高温天气增加引起的不适明显增多,这种情况下,开展气候韧性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很多社区是以应对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的气象事件作为情景构建的,而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达到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这意味着如果不进行韧性更高的预防性建设,灾害发生后需要投放的救灾物资会越来越多。社区气候韧性建设相当于重新审视社区面对的极端天气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降低可能发生的损害为核心进行建设。“开展社区气候韧性建设是我们评估社区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典型问题后形成的判断。” 何昕说。
一开始千禾社区基金会尝试打造的是气象安全社区。2018年千禾社区基金会发起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内容就是与广东省气象中心一起评估气象安全社区,该项目最终形成了《气象安全社区评定标准》。
在《标准》中气象安全社区被定义为:“具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能自主进行灾前、灾中和灾后各项灾害防御工作,抵御气象灾害影响和降低气象灾害损失的社区。”
《标准》要求社区需要具备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工作场所、传播设备、应急安全应急处置培训宣传工作档案等8项,共30小项的条件来确保社区的气象安全。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对标这个《标准》进行气象安全建设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项目的话“落地难度较大”,黄莹欣认为。
从公益视角来看,打造一个“气象安全社区”需要投入的资源相当大。在实践中无法完全对标上述标准开展建设的情况下,如何调用有限的社会公益资源去优先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是千禾社区基金会认识到难以全方位建设气象安全后要思考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识别出社区在气候变化下的脆弱性”。黄莹欣总结到,她用木桶及短板比喻社区气象安全建设与基于脆弱性的韧性建设之间的关系。气象安全建设实际上需要针对气候变化构建一个新的木桶,而有限的公益资源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可以识别旧木桶在气候变化下脆弱的部分优先保护起来。
从2020年至2023年,千禾社区基金针对社区居民气候变化下的“脆弱性”开展调研及相关工作,陆续发布了《广东佛山顺德区仕版社区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与风险分析》《珠三角社区居民气候变化认知调研分析》《珠三角城市社区气候风险识别与适应能力评估调研报告》三份报告。黄莹欣指出:“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华南地区社区存在气候变化下的脆弱人群,如身体状况较差的人群、户外工作者及低收入人群,他们会明确感觉到极端天气带给他们的生存压力。在华南地区,高温热浪是他们感受最深切的极端天气类型。”
表:高温热浪情形下华南社区脆弱人群及脆弱表现
识别脆弱人群成为调用有限的公益资源解决社区气候建设问题的一个有效切口,千禾社区基金会也从这个角度识别了广州市城区内河道近岸带中的脆弱人群比例较高的社区—增埗社区,并且在增埗社区开展了第一个社区气候韧性建设试点项目。
基于之前的调研时建立起来对华南地区社区脆弱人群的认知,千禾社区基金会首先调查了增埗社区的脆弱人群结构:老年群体比例达28.7%,老龄化程度明显,辖内还有3家民营养老院,和苑安置房小区;部分出租屋内集中居住人群为户外工作者,户外工作时受极端天气影响较大。
对此,千禾社区基金会在社区内资助了在地的社工机构,委托其建立了社区自己的应对气候变化小队,并对村中的气候脆弱人群进行摸底调查,并建立了气候风险地图。应急小队的队员们主要学习如何看气象图、处理轻度中暑、应对回南天、安全用电,并学习意外受伤的处理、伤口包扎等技能,进行场景化训练,以求能更好地将能力应用在突发应急响应状况中。
黄莹欣分享了她的想法:“但这样形成的建设项目是否能有效提升社区的气候韧性有待评估,需要一个时间周期进行观察,这个周期可能会比较漫长,我们也做好了持续投入这个项目的准备。”
南方周末研究员 魏晓辰
责编 史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