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帮助教师掌握项目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转型,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2025年4月22日下午,第23期“市北教育大讲堂”在青岛同德小学如期举行。活动由市北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课程研究部魏欣主任主持,市北区教育系统相关领导干部、中小学教学干部及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
本次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董轩,作《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理念与操作方法》专题讲座。
理论筑基:厘清PBL核心概念与教学定位
董轩教授从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项目化学习的兴起切入,首先阐述了PBL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他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而项目化学习以其“做中学”的特质,成为撬动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支点。
在明确PBL“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长期、跨学科的项目实践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定义后,董教授着重剖析了其三大关键要素:真实性(Authenticity)、学术严谨性(Academic Rigor)和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他强调,PBL不同于传统项目活动,其本质是“以问题驱动为起点、以探究实践为主线、以成果展示为终点”的系统性学习思维。
实践导航:拆解操作环节与设计要领
针对一线教师最关注的操作层面,董轩教授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呈现了PBL实施的五个基本环节:组建团队→设计问题→探究过程→成果展示→项目评价,特别指出项目设计需把握“黄金标准”,即既要紧扣课程标准,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面对的问题应该是复杂的、开放的,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室或工程师在工地遇到的挑战那样,为加深理解,现场展示了多个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如何通过“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
理念升华:回归教育本质的思考
技术层面的操作只是骨架,PBL的灵魂在于对“真实性”的坚持。教育即生活,项目设计应建立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上,避免陷入“为项目而项目”的形式主义。
后续市北区将持续跟进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况,通过实践研讨、专家入校指导等方式,推动项目化学习在区域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