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外参财观
近年来,全球家电市场风云变幻,智能化、高端化浪潮席卷而来。作为中国电视行业的领头羊,海信家电凭借大屏电视的强势表现一度风光无限。然而,进入2024年,这家以“技术立企”自居的老牌厂商却显露出疲态——营收增速放缓至8.35%,裁员传闻与管理层动荡频现,叠加智能生态短板暴露,让外界不禁发问:海信家电的“大屏神话”还能持续多久?
海信家电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5%,看似稳健的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市场信号。电视业务作为核心支柱,凭借ULED、Mini LED等显示技术的突破,继续巩固其在大屏市场的领先地位;但冰箱、空调等传统业务的增长乏力,以及智能生态布局的短板,正在拖累整体发展步伐。
技术领跑与性价比优势,海信的“大屏霸权”
海信家电的崛起,离不开其在电视领域的技术深耕与市场卡位。数据显示,2024年海信在75吋以上大屏电视市场的全球份额达到29%,稳居行业第一;在中国市场,其百吋以上巨幕电视销量占比更是一骑绝尘,高达43%。这一成绩的背后,是ULED X技术平台与Mini LED显示技术的双重加持。
其一,画质技术构建核心壁垒。
海信ULED技术通过多分区动态背光控制,实现了2000尼特峰值亮度和95% DCI-P3色域覆盖,在暗场细节与色彩还原上远超普通LED电视。而Mini LED技术进一步将背光分区提升至5000+级,配合自研信芯AI画质芯片,使画面对比度提升至2000000:1,直接对标三星Neo QLED与索尼Bravia XR系列。凭借这一优势,海信在高端大屏市场成功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2024年其万元级75吋电视销量同比增长37%,占国内该价位段市场份额的52%。
其二,“高端普惠”策略抢占中端市场。
不同于索尼、三星高举高打的定价策略,海信通过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垂直整合,将75吋Mini LED电视价格下探至8000元区间,比同规格外资品牌低30%-40%。例如,2024年推出的E8N系列以8499元定价实现周销量破万台,成为中产家庭“客厅升级”的首选。这种“技术高端化、价格大众化”的策略,使其在5000-10000元价位段的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28%跃升至2024年的41%。
其三,白电业务的“隐形冠军”地位。
除电视外,海信在冰箱、空调领域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其冰箱产品通过全空间保鲜技术与双变频压缩机的结合,将食材保鲜周期延长20%,2024年国内市场份额达18.3%,仅次于海尔;空调业务则凭借“新风增氧”与AI节能算法,在能效比(APF)上达到国标一级标准的1.5倍,跻身行业前三。
生态短板与外部挤压,海信的“增长天花板”
然而,光鲜的数据背后,海信家电的隐忧正在浮出水面。
智能生态布局滞后,“孤岛效应”凸显。
尽管海信推出了“聚好看”智能平台,但其生态整合能力与小米MIUI Home、华为鸿蒙智联相比差距显著。截至2024年,接入海信生态的家居设备仅127款,而小米生态链产品已超2000款。更关键的是,海信缺乏统一的互联协议,用户无法通过电视直接控制空调、照明等设备,必须依赖第三方APP桥接,操作复杂度远超竞品。这种“重硬件、轻生态”的策略,在智能家居普及率超40%的中国市场愈发被动。
高端市场遭遇“天花板”,技术压制难突破。
在8K、Micro LED等前沿领域,海信仍面临三星、索尼的技术压制。三星2024年推出的Micro LED电视可实现2000尼特亮度与240Hz刷新率,且像素寿命达10万小时,而海信同类产品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此外,索尼凭借独家XR认知芯片与杜比视界联名认证,在专业影音用户中保持绝对号召力,其单价5万元以上的高端电视销量是海信的3.2倍。
国际化进程缓慢,品牌溢价不足。
尽管海信通过赞助世界杯等体育营销提升了全球知名度,但其在欧美市场仍被视作“性价比品牌”。2024年,海信海外市场均价仅为国内市场的65%,且75%的销量来自中低端机型。相比之下,三星在北美75吋以上电视均价为2200美元,而海信仅为1399美元,品牌溢价差距显著。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屏王”
在科技革新的浪潮中,AIoT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家电行业的版图。海信家电敏锐地嗅到了这一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果断出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全力布局AIoT战略。
当然,海信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选择将AIoT技术与自身的业务优势相结合,实现精准赋能。从智能电视到冰箱、空调,再到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其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新一轮的飞跃。
在电视领域,海信正在研发基于AI的智能画质优化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观看环境自动调整亮度、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在冰箱领域,通过AI语音助手和食材管理功能,用户可以轻松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保鲜;在空调领域,AI驱动的温湿度自适应调节功能,能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优化运行模式,提升节能效果。
与此同时,全球化布局同样是海信家电未来发展的关键。
通过体育营销和本地化运营,海信正在努力提升在欧美市场的品牌认知度。例如,海信通过赞助欧洲杯、世界杯等国际赛事,成功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关注;在产品设计上,针对欧美市场的节能需求,推出了符合当地能效标准的高端产品系列。
从称霸大屏到生态困局,海信家电的处境折射出中国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典型困境——硬件能力突出,但软实力与全球化运营能力滞后。若不能尽快弥补生态短板、突破技术天花板,其在三星、索尼与小米的夹击下,恐将陷入“大而不强”的泥潭。2025年,随着苹果首款智能电视的传闻愈演愈烈,海信面临的已不仅是市场争夺,更是一场关乎生存模式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