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崔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教授
新闻回放
近日,某企业“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多份简历”的话题引发热议。争议发生后,该企业发布消息称,每名学子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相比于“119万多份简历”和“1730个岗位”的强烈对比,当事企业实质上为425284名求职者提供了约8000个岗位。
主持人语
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多方协同。我们不禁思考:怎样在招聘流程中融入对求职者的尊重与理解,让招聘充满温暖?又该如何搭建沟通桥梁,实现用人单位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索温暖招聘的方法与双向奔赴的路径,以智慧为利刃,冲破就业难题的茧缚,绽放就业的繁花。
人才招聘应体现人文关怀
吴宇欣
近日,某企业“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多份简历”事件引发热议。其所公布的招录比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企业对高校人才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企业在将其作为宣传校招成果的手段时,并未深入考虑到,在当前社会结构性就业压力增加的背景下,这种过度夸张招聘数据的行为将会给求职者和企业之间增添“距离感”,不仅无益于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公众的“就业焦虑”。
就此次校招事件而言,一方面,企业校招固然是优中择优,但另一方面,校招也是企业发展前景和高校人才自身发展规划的一次互选。实际上,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包括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和包括高校人才在内的社会人才都需要彼此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因此,人才招聘不应该高高在上,而是应当体现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仅能提升用人单位自身的社会形象,亦能增强求职者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吸引和保留。
优化招聘流程,改善招聘策略,不仅是缓解当前社会公众的“就业焦虑”的可行方式,更是实现用人单位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有效举措。招聘需要构建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关系,继而在双方彼此了解的基础上作出合作选择。这不仅有助于求职者针对行业需求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和培训,同样也可以帮助用人单位进行岗位的精准匹配。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针对行业痛点与自身需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自身发展规划需要积极调整以满足行业需求。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莫把招聘变成“数据凡尔赛”
耿咏琪
在2025年春招季,一组“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多份简历”的数据引发热议。当企业把招聘变成“数据凡尔赛”,用百万简历量堆砌出“顶流人设”时,或许应该思考:这场狂欢里,谁在为年轻人的职业梦想买单?
有应届生看到这篇宣传推文后自嘲式地调侃:“以为是双向奔赴,结果是企业单方面简历‘集邮’。”这种夸张化的数据宣传,更像是把年轻人的求职困境当成企业宣传的“背景板”。
真正的招聘温度,藏在对人才的珍视里。招聘不是“百里挑一”的残酷游戏,而是“给梦想多个出口”的温柔考量。毕竟,求职者要的不是“企业光环”,而是“被认真对待”的诚意。哪怕发一封“虽然您未达到岗位招聘要求,但您的个人能力很亮眼,这是其他岗位推荐”的邮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和被尊重,这种真诚,比百万简历数据更有吸引力。求职者渴望的是:投出的简历不再石沉大海,收到的反馈带着温度,选择的岗位能匹配理想。
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里,“精准对接”“校企共育”成了关键词。“宏志助航”计划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千校万企对接会”让岗位需求与专业培养精准匹配。这些都给企业提了个醒:真正的双向奔赴,是让人才看见企业招聘时的真诚和共赴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成就“你选择我,我成就你”的美谈佳话。
当企业沉迷数据“滤镜”,就会看不见人才的光。放下数据崇拜,才能让招聘回归本质——职场不是冰冷的筛选场,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发光的舞台,唯有真诚的底色,才能照亮企业的长远未来。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本科生)
招聘数据公开要合理得当
杨君
近日,某企业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以“1730个岗位收获119万多份简历”的新闻登上热搜。这则原意在凸显公司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推文,却在不经意间加剧了青年学子的焦虑。
身处毕业季,青年学子难免会有不少迷茫和痛苦。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成功也并没有标准答案。当前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工智能等领域迎来了多重利好政策,前景广阔、未来可期,青年学子也不妨转换目标、拓宽眼界、调整心态,在新赛道上奋力奔跑、努力打拼,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新的成绩。
对用人单位而言,主动公开报名人数、招录比等关键信息,是展现招聘流程透明度、公平性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简历数量确实反映了用人单位自身的吸引力与品牌影响力,但公开信息的方式方法不当,就容易忽略求职者的心理感受,进而造成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对立和矛盾,也影响了企业的良好公共形象。因此,用人单位在公开信息时,要注意语言表达和话语风格,多一些鼓励性、建设性的表述,避免给求职者造成过多压力。此外,用人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时、准确回应求职者和社会公众的关切,以更多包容、更多善意和更多实际举措,舒缓青年学子的焦虑。
同时,学校、教育、人社等相关各方要倾听青年学子心声,用心用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引导毕业生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理性务实选择职业和岗位,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帮扶力度,协同各方共同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帮助毕业生更好就业。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博士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4日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