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潢川:从传统农区到绿色食品工业强县的蝶变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陈杰 黄士成 李晓帆

一粒种子的觉醒

潢川——这座豫南小城,虽坐拥沃野千里、河网密布,却始终困在“大粮仓难成聚宝盆”的困局中。稻田里的丰饶与工业园区的寂寥,曾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写照。2013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绿色食品产业占比不足30%,十余年间,潢川以“链式思维”为犁铧,以科技创新为犁刃,在潢川大地上深耕绿色食品工业的沃土。如今,潢川县自豪地亮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国家稻米粉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中国甲鱼之乡”“全国茶叶重点县”“河南省中小特色产业集群(绿色食品)”“河南省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等名片,这座千年古城的工业发展已悄然写满绿色崛起的故事。

破冰——华英鸭:一只鸭子的全链革命

2022年的华英农业重整,是一场“生死突围”,是潢川工业史上的关键转折。面对企业债务危机,潢川县提出“保核心、强链条、拓市场”九字方针,推动华英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种鸭繁育、羽绒加工、预制菜研发三大核心环节。记得在江苏某羽绒制品龙头企业招商时,对方质疑:“一个农业县凭什么做高端羽绒?”县领导带着华英实验室研发的“零异味羽绒提取技术”数据和豫东南最大标准化养殖基地的视频,三赴江南,最终促成战略合作。现如今华英在潢川基地的羽绒加工厂可年加工水洗毛1万多吨、年加工羽绒制品100多万件;杭州新塘和安徽宣城的羽绒基地可年生产90%的高绒1万多吨。

如今,华英不仅实现年产值53.4亿元,旗下河南华英樱桃谷食品有限公司更是在绿色化转型中树立标杆,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并于2024年获批建设“河南省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能耗碳排的精准管控。作为集饲料生产、种鸭的养殖、孵化、商品代鸭的养殖、屠宰冷冻加工、熟食深加工、鸭血、羽绒加工及羽绒制品生产等系列化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的食品加工企业和羽绒生产企业,率先在老区、农区走出了一条成熟的全产业链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高品质鸭制产品已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盟、加拿大、中国香港和中亚、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是国内唯一一家羽绒生产类的A股上市企业,中国羽绒行业出口十强企业,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鸭肉及羽绒出口方面,华英产品代表了全国鸭行业出口的最高水平。2023年参观新建的樱桃谷鸭智能屠宰线时,负责人指着实时数据大屏感慨:“每条生产线日处理量相当于过去三个车间,能耗却降低40%。”这组数据在能碳管理中心的数字孪生系统中实时跳动,与厂房屋顶的光伏发电量、污水处理站的循环利用率同屏显示,构成现代农业的绿色交响。这只“世界鸭王”的涅槃,正是传统农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破局——黄国粉:一粒糯米的工业魔法

黄国粮业于2008年制定水磨糯米粉国标,先人一步为潢川企业品尝标准话语权的价值。当时,某国际食品巨头试图以“纯度不足”为由压低采购价,黄国粮业张总工连夜带团队做出128组对比实验数据,最终确立“淀粉含量≥85%”的核心指标,守住了定价权。如今,我们不仅占据全国糯米粉市场40%份额,更将产业链延伸到汤圆、麻薯等40余种深加工产品,成为“思念”“三全”“安井”“洋河”“五粮液”等国内知名速冻企业和白、黄酒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培育了“黄国”牌中国驰名商标,享有“稻法自然、糯香天成”的业界赞誉。

在黄国绿色食品产业园,全球首条稻米粉柔性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条投资2.3亿元的生产线,通过运用新工艺,采取干磨、湿磨、水循环技术,能够实现节水50%、节电20%~30%、节气20%~30%,每吨综合成本将下降500元左右,并能根据客户需求即时调整粉质细度,使出粉率由原来的92%提升到96%。当第一包定制糯米粉贴上日本客户商标时,车间里爆发的欢呼声,至今回响耳畔。车间负责人算了笔账:一吨糯米粉直接卖赚2000元,做成预制菜能赚8000元。更让业内人士惊喜的是,潢川粉还“跨界”到了宠物食品——某品牌猫饼干的主要原料,正是糯米粉的下脚料。

破圈——稻虾鳖:一水两用的生态密码

淮河上游支流的潢河穿城而过,潢川不仅因此得名,在地貌上也拥有了堪比长江以南的水田湖泊。近年来,潢川县小龙虾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县小龙虾养殖规模已经超过38万亩,其中近36万亩采用的都是稻虾共作的模式,这既是生态屏障,更是产业引擎。农都农业作为河南省水产类唯一一个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渠道+高效供应链+品牌化运作”的经营思路,形成“种养+加工+科技+营销+服务”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精心培育了“龙小甲”“淮谷稻仓”两大知名品牌,进一步巩固“东有盱眙、南有潜江、北有潢川”的三足鼎立局面。

2017年春,全县在踅孜镇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时,老农王德发蹲在田埂上抽烟:“虾子把秧苗啃了咋办?”技术员小李打开手机里的湖北监利实景视频:“您看这水位控制技术,虾在沟、稻在田,亩均增收2000元!”三年后,老王主动找到县里要建冷链仓储,他家的“潢川红”龙虾通过农都农业的液氮速冻线,48小时就能摆上广州餐桌。2023年参观农都农业实验室的时候,江南大学李教授举着透明胶囊说:“这里面的每滴油脂,都是从甲鱼血液中提取的DHA,每吨价值堪比黄金。”更绝的是,虾壳被提取甲壳素,做成宠物饲料添加剂,一吨壳渣变身8000元的“软黄金”,这种“从塘口到实验室”的跨越,让传统养殖业绽放出生物科技的光芒。

破界——水木光州:一颗番茄的未来启示

每次走进水木光州天空农场,前来参加学习的同志总被眼前的场景震撼:20米高的立体种植架上,番茄藤蔓沿着导轨精准攀爬,机器设备穿梭采集生长数据。项目负责人演示环境控制系统:“我们通过5G物联网,能同时监控15万个生长参数,北京专家可以实时指导潢川农技员。”清华博士出身的项目负责人指着屏幕介绍:“这里的番茄14个月连续采摘,一滴水不浪费,农药残留零检出。”最震撼的是种植基质——椰子壳粉碎的椰糠,用完还能改良盐碱地。去年,我们将这种模式推广到该县付店镇,50户脱贫户在“天空农场”务工,人均月增收3500元。

更值得书写的是“产业反哺”。水木光州的智能装备制造中心,生产的LED植物补光灯、循环水系统,不仅供应潢川的蔬菜大棚,还卖到了新疆、海南。今年3月,工人正在组装运往洛阳的“移动植物工厂”——一个集装箱大小的空间,能年产5吨蔬菜。负责人说:“潢川模式正在复制到全国,我们的目标是让‘潢川智造’成为未来农业的标配。”

破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这些年,潢川的绿色食品产业像滚雪球一样壮大:48家规上工业企业、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鳖鸭猪虾花粉面茶”八大产业集群。但潢川的绿色食品人并没停步——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潢川的产业蓝图愈发清晰: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谋划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项目14个,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60亿元。支持樱桃谷鸭扩链,通过拓展上游、优化产品、加强营销,带动全产业链条提升;实施优质稻米强链,发展糯米粉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正大信阳大米产业链等项目建设;实施水产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农都农业淡水鱼类加工生产线改造,启动甲鱼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加工、销售甲鱼3000万只;水木光州的“植物工厂”模式正在向黄瓜、萝卜等更多蔬菜水果领域复制……

绿色食品工业精神永存

十余年奋斗,潢川县不是48家规上工业企业或42%的产值占比,而是当您行走乡间时看到的改变:曾经的贫困户张大姐成了华英养殖合作社技术骨干,大学毕业的小王返乡创办小龙虾电商公司,黄国粮业的老师傅带着00后徒弟调试智能生产线……这些鲜活的面孔,连同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实验室的彻夜灯火、稻田间的欢声笑语,共同铸就了潢川绿色食品工业的精神丰碑,它必会发光、必将永存。

暮色中的潢川,华英的灯光与水木光州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二十载时光,潢川工信人不畏艰苦,穿透鸭棚里的霜,踩过稻虾田的泥,闻过糯米粉的香,也触摸过未来农业的光。这条绿色食品强县之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攀越的新起点;这条路,潢川走得艰辛却坚定,但在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壮阔征程上,总有冲锋在前的身影,他们用奋斗的身姿,书写着新时代熠熠生辉的动人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