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泉村里的老兵新传

□本报记者 宋晨曦

54岁的秦洪明走路带风,黝黑的脸庞总挂着笑。这位曾服役15年的转业军人,如今是哈尔滨工程大学驻汤原县红泉村百姓口中的“兵书记”。

春耕在即,走村入户、探访民营民情民意是主要工作。“自从来到村儿里工作,我又能穿上迷彩服了,曾经当军人的使命感又回来了,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服务好这一村百姓。”秦洪明说。

2023年,他带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技“锦囊”扎根黑土地,让村集体收入突破117万元,脱贫户人均增收超16%。数字背后,是一年322天驻村坚守、2000次入户走访的赤子之心。

1989年入伍的秦洪明,在部队磨砺出敢担当、善作为的军人底色。15年军旅生涯中,他多次立功受奖,转业后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会副主席。2023年,这位出生辽宁的汉子主动请缨,奔赴佳木斯市汤原县永发乡红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暂别学校,穿上了他最爱的迷彩服,以另一种姿态扎根基层,带着“哈军工”的实干精神,将乡村振兴的论文写在黑土地上。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秦洪明把部队的手绘作战本领搬进乡村振兴战场。初到红泉村,他手绘村情民意图,带领工作队完成1200余人次大走访,37个重点户档案里详细标注着“老张家屋顶漏雨”“李婶家孩子辍学”。

面对村党组织涣散的难题,他亮出“党建三板斧”:老党员为新党员佩戴党徽,21名党员手持“入党时间牌”拍摄特殊“全家福”;农忙季通过“龙江先锋”平台推送学习资料,为老党员定制“送学上门”服务;开展“星级党员”评比,党员带头包保卫生责任区,防汛期间组建“党员突击队”。在他的推动下,红泉村党支部获评汤原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先锋指数评比激发起全村干事热潮。

“传统农业只能糊口,智慧农业才能致富!”站在4米高的智慧大棚前,秦洪明说。

驻村期间,秦洪明依托高校资源,带领村民打造全省领先的智慧大棚。他指着物联网控制屏介绍,自动喷淋系统精准滴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补光灯让樱桃挂果率提升30%。从引进“火箭”大樱桃到试种牛奶草莓,从绿色果蔬到观光采摘,短短一年间,大棚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13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500元。

七旬村民张志远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在家门口刨土也能赚大钱!”

为引进“火箭”大樱桃品种,他三赴同江基地取经;为说服村民参与大棚种植,他自掏腰包承包两亩试验田。如今,三栋智慧大棚年创收近17万元。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产业链魔术”。驻村工作队的助农创新实现了一产提质:牛奶草莓亩产达3000斤,价格是普通草莓的两倍;二产延伸:与哈工程北米科技合作胚芽米深加工,附加值提升50%;三产融合:开展亲子采摘活动,2024年,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100人次。

又到一年备春耕,秦洪明和队员们进入“繁忙季”。“目前,暖棚里蔬菜已经成熟,进入售卖期,我们要帮助农户积极对接市场。另外,帮助农户科学选种,很多蔬菜种子我们都要逐一把关才行,避免农户上当受骗。”

教育帮扶是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一环,秦洪明秉持着“教育改变命运,知识点亮人生”的理念,致力于为孩子成长成才引路,培养乡村振兴新希望。

2023年以来,秦洪明两次组织永发乡中学学子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参加科技体验营活动,开启特别的研学之旅。研学活动由秦洪明和工作队队员王厚兴、贾力贝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全程带领。

“在哈工程大学船舶博物馆,我看到了古代船舶、历史图片、大学校园构建图以及现代军舰模型等等,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也了解到了许多未接触过的知识,激起了我对海上领域的好奇心,这次研学经历将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在学习路上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参加研学的学生赵继鑫说。

为了让村里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秦洪明借助哈工程教育优势,签订长期结对帮扶协议,组织大学生到村开展“情暖童心”特色教育科普活动,在永发乡学校设立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哈军工纪念馆基地“科普扶智试点单位”,共享基地的相关资源;在永发乡学校设立若干“科普流动展厅”,储才蓄能,助力乡村振兴。

两年来,秦洪明牵头成立全县首个村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五项免费服务温暖民心:鳏寡老人看病专车接送、上门养老金认证、高考志愿填报指导……85场义务服务,120件民生实事,让村民直呼“比亲儿子还贴心”。

把军功章锁进抽屉、把民生账刻在心里,秦洪明以军人血性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