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从相识到订婚,仅半年时间。第一次见到公公婆婆,是他们来我家谈彩礼的事。
虽然我们家有四兄妹,我是老大,再加上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爸妈对我疼爱有加。且爸妈是特别开明的人,在谈朋友这事上完全尊重我。
老公家境并不富裕,而且工作的这些年,还培养了两个弟弟上大学。也在我们认识前,在工作的城市买了房。
爸爸知道这些情况以后,就决定不拿彩礼。他觉得老公不容易,彩礼的钱也是老公自己的钱,到时如果因为结婚花上一笔,有负债。我嫁过去,还是要我们一起承担。爸爸不想让我吃苦。
原先的妈妈也是这个想法。毕竟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更好。姑妈来我家后,妈妈的想法变了。
姑妈的村子跟老公的村子挨得近,知道他们那关于彩礼聘金的一些事。在2000年时,彩礼也已高达七八万了。
姑妈说,他们村子嫁女儿彩礼都这么高了。如果我们这样不拿一分钱,会让他们觉得女儿不值钱,去到他们那,自然会让他们觉得这是不用钱娶的媳妇,会不受重视。
听完姑妈的建议,妈妈坚持要彩礼。而爸爸还在犹豫中。
公婆来后,在谈到彩礼事上,妈妈直接表明要多少彩礼。实际上公婆没有反对,因为这部分钱也是需要老公自己掏。
事实证明,姑妈的建议没错,妈妈的决定也是对的。
我们那的风俗是父母收了彩礼,会把彩礼当嫁妆给女儿。而给多少,父母自己决定。
在结婚当天,去到老公家大厅拜堂时,有一亲戚就直接打开我带过去的红行李箱,(红行李箱是我们那每个女儿结婚,爸妈都要为她准备的)。
看到箱子里几叠用红纸包起来的现金,四周的人都“哇”地叫起来。那一刻,我知道爸妈的心意了。
在农村,别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大家都挺现实的。说不上见钱眼开,但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很重。
爸妈把彩礼如数地还了回来,还多给了我。那一刻,我感动地哭了。尽管那时,我们家也一般,但爸妈对女儿却是真心实意。
他们不一样,没有很多农村人嫁女儿就像卖女儿的思想。他们总说,只要你过得好,爸妈就开心。
不敢说很重要,但有些重要。农村的家庭或者说老人,没有城里老人的见识和格局。
而彩礼就像我们花钱买课跟听免费课一样,不同的感受和态度。或许这比喻不太恰当,但是很真实。
说个例子吧!老公的大嫂是在我们结婚后,来到他们家的。由于是相亲认识,也很快有了孩子。嫂子的父母没有表态要彩礼,也没有婚礼。
10多年过去,村里还有人说她是自己跑来的。婆婆对她的态度也自然不怎样,提了好几次补办婚礼,婆婆也没当回事。
在农村,父母的态度跟彩礼一样重要。
农村不比城里。在城里,人家问得多的是“你们领证了吗?”在农村,人家看的是你们是不是办了结婚宴席?只要办酒了,谁管是不是领了证。
老公家四兄弟,只有我们是有正常嫁娶仪式的。所以,村里人每次问起,都说其它三个兄弟孩子都老大了,怎么没办酒席啊?
婆婆对我们四个妯娌的态度,也各有不同。比如老三媳妇说啥,婆婆都会反驳回去。不奢望对我们怎样,但至少她挺尊重我。这就够了。
在我们家,嫁女儿跟儿子娶媳妇也是有差别。一般就家里人小聚两桌就完事了。而爸爸想法跟别人不一样。
在出嫁酒上,爸爸请了亲戚朋友。以至于这件事后来被叔叔说嫁女儿也办得那么风光。爸爸说女儿也要风风光光嫁出去。
爸妈也在酒席上不止一次跟婆家人强调,女儿嫁到你们家,要好好待她。
果然,公婆对我是不错的。
这也仅是我对彩礼的一点点想法。不是所有地方,所有家庭都是这样的。你们那又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