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为什么说冬至大过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任何一个节日都和某种美食捆绑在一起。过节只是为大张旗鼓的吃美食找的借口而已。

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就更不用说了,各种美食都要来一份。

今天是冬至,没错,吃饺子的日子到了。

在古代冬至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唐宋时期,朝廷上下都要放假,现代没有把冬至列为法定假日,这让网友非常失落。民间一直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冬至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这一天皇帝要去郊外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到了现在冬至的意义就剩下吃饺子了。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很多人就问了,科学依据在哪里?

这是个冷到骨子里的冷知识。很多人都不知道,饺子那么好吃,其实一开始是当作药来吃的。

听起来好像完全不搭,但是背后有一个温馨感人的小故事。东汉末年,各地战乱,民不聊生。公务员张仲景退休之后,看见家乡很多穷苦百姓在冬天冻得耳朵都烂了。

如果是别人,施舍点钱就算了,但是张仲景不愧有“医圣”之称,他决定用自己的专业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搭起医棚,架起大锅,为百姓煮药治病。

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名字听起来很实在,祛寒通血,让你的耳朵娇嫩如初。做法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下锅煮熟,然后分给穷人吃。

到三国时期,娇耳就从药材演变成食物了,百姓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吃法,加上香菜、葱花、虾皮、韭菜,和汤一起吃,味道好极啦。甚至在唐朝的时候,饺子还是御膳里的一道美食。名曰“二十四气混沌”,就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来包成不同形状、不同内容的饺子。就这样,饺子逐渐成了民间必不可少的美食。

国人对饺子有如此深的执念,不只冬至吃,过年也吃,家里有喜事的时候也吃。饺子不再只是食物,而是承载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下次吃饺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它的发明者张仲景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