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本报记者 俞懿春 刘 刚 杨 一

应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越南国家主席梁强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14日至15日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应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邀请,习近平主席将于4月15日至18日对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年内首次出访,也是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召开后首访周边国家。

中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倡导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元首外交为引领,同周边国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强各领域交流、共同维护和平稳定,形成务实高效的周边工作框架,推动周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利益相融、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此次东南亚之行,是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重要实践,将书写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崭新篇章,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百年变局中发展壮大

这是习近平第四次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身份访问越南。在2015年、2017年和2023年的国事访问中,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引领双边关系开启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定向把舵和战略引领,是中越关系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重要政治保证。

从世纪之交确立“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精神,到2008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到进入新时代,宣布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中越双方秉持友好初心,赓续传统友谊,牢记共同使命,推进各领域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百年变局中发展壮大。

向历史深处追溯,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越两党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胡志明主席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前三次访越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探访胡志明故居,向胡志明陵敬献花圈,追思缅怀。在胡志明故居,习近平总书记追忆感慨:“见贤思齐,我们应当向毛主席、周总理和胡志明主席学习看齐,把中越友好传承好、发展好,造福两国人民。”

去年8月苏林总书记访华,第一站是广州。在参观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时,他在留言簿上写下“祝越中友谊世代相传、万古长青”。“越南的革命历史与中国的革命历史紧密相连,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越南人民始终不会忘记中国在越南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给予的帮助。”苏林总书记有感而发。

中国和越南同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党秉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团结带领各自国家人民取得瞩目的发展成就。把中越友谊传承好、发展好,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期待。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越两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在同苏林总书记会谈时强调,“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包括越南在内的各国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中国连续20多年保持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新增对越投资金额和项目数量稳居前列;两国互联互通和智慧口岸建设有条不紊推进,数字经济、能源转型等新兴领域合作方兴未艾;跨境旅游合作区让中越游客便捷实现一日游两国……中越务实成果持续造福两国人民。

今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越南共产党筹备十四大的关键年份,对于中越两国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各自国家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中越把准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方向,锚定政治互信更高、安全合作更实、务实合作更深、民意基础更牢、多边协调配合更紧、分歧管控解决更好的“六个更”总体目标,从睦邻友好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力量,在命运与共的发展大局中开拓未来,将为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赋予中马命运共同体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和世界意义

中马友谊源远流长,两国关系发展一直走在地区国家前列。马来西亚是东盟成立后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也是最早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东盟国家之一。2023年3月,双方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开启两国关系新的历史篇章。

“世代友好的亲密邻居、携手发展的真诚伙伴、情同手足的知心朋友、共促和平的重要力量”。2024年9月,习近平主席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会谈时的话,道出中马关系的深刻内涵和对双边关系的美好期许。

易卜拉欣最高元首郑重表示,马来西亚“视中国为可信赖的伙伴,致力于同中国发展强劲伙伴关系,实现共同进步,成为彼此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

理念相近,利益相融,人文相通。在一次次会谈会见中,中马两国领导人畅叙跨越山海的情谊,宣示着眼未来的战略抉择,推动双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高质量合作开花结果。

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将钦州、关丹产业园区打造成中马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如今,马中关丹产业园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创造了“两国双园”模式下的两国经济合作创新典范。

“榴莲航班”往返穿梭,中企助力马来西亚“国民车”焕发新活力,跨境移动支付服务跑出“加速度”,绿色发展、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进一步拉紧合作纽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国,与正在建设“昌明大马”的马来西亚,在各自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深度对接、携手并进。

2024年5月,为庆祝中马建交50周年,中国邮政与马来西亚邮政共同推出联合纪念邮票,票面上,中国的迎客松和马来西亚的国树印茄树,象征着两国的牢固关系和深厚友情。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中心(EMGS)数据显示,2024年,留学马来西亚的中国新生超过3.3万人;中国17所高校开设马来语课程;2024年,马来西亚接待中国游客约380万人次,重庆、新疆等地成为马来西亚游客的热门目的地;继中马联合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中马再次携手为“舞狮”项目申遗……中马友好深入人心,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中马关系超越双边范畴。习近平主席强调,中马同为亚太重要成员、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双方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赋予中马命运共同体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和世界意义。任内已三次访问中国的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表示,马中在许多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理念相同、立场相近,马方坚持战略自主,愿同中方密切多边协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

不久前,马来西亚成为金砖伙伴国。马来西亚是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和现任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中马双方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加强沟通配合,坚定相互支持,共同反对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推动战略对接,充实合作架构,更好造福中柬两国人民

像老朋友一样经常见面,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时隔9年,习近平主席将再次踏上柬埔寨这片美丽的土地。

2016年,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主席首次访柬,发出中国重视老朋友、不忘老朋友、力挺老朋友的清晰信号。2019年,中柬率先签署构建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示范作用。2023年,双方开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中柬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2023年9月,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就任后选择中国作为第一个进行双边访问的国家:“我把中国作为首个正式出访的国家,就是为了体现柬新一届政府将继续坚定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将柬中铁杆友谊进一步发扬光大。”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指出,不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是柬埔寨最可信赖的朋友、最为坚定的依靠。

近年来,中柬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柬埔寨“五角战略”对接,加快充实中柬“钻石六边”合作架构,打造好“工业发展走廊”和“鱼米走廊”,推动更多惠民工程落地生根,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有发展能力的建设——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成为“柬中医疗合作造福柬埔寨人民的典范”,柬埔寨鲁班工坊累计为当地培养技术人才近千人次。

有基础设施的提升——金港高速将金边至西哈努克港的车程由5个多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以内,贯穿金边市西南路网的第三环线畅通金边乃至全国交通,暹粒吴哥国际机场全面释放“乘数效应”。

有贸易投资的互惠——中柬自贸协定生效激发更多增长潜力;柬埔寨香蕉、芒果、龙眼、椰子等水果香飘中国市场;截至2024年年底,被誉为“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的西港特区累计引入企业和机构202家,创造就业岗位3.2万个。

“中柬铁杆友谊成色十足,完全符合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中国的发展为地区国家带来重要机遇,柬埔寨从中获益良多”“柬方感谢中方长期以来为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宝贵支持和帮助,中国是柬最信任的朋友”……坚定相互支持,巩固铁杆友谊,中柬两国将继续致力于做世界的和平力量、发展力量、进步力量。

*** ***

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的理念方针,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中国同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双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走深走实,正是中国同地区国家携手推进现代化,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未来,中国愿同周边国家一道,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各自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为地区和平与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本报记者赵益普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2日 01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