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肖星:PE/VC全面复苏时日方长,国资机构势起仍将持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

3月31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主办、星能资产协办的“科技重构价值——2025年股权投资春季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召开。

本次论坛汇聚宏观政策领域与股权投资行业专家,大健康与科技产业的顶尖学者、资深投资人、精英企业家。大家齐聚一堂,共话宏观经济趋势、股权投资行业破局之道,以及大健康与科技产业的创新机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院长肖星以《创投行业的现状、挑战与破局》为题,从募、投、退三个维度、基于竞争格局和监管政策介绍了我国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领域的行业生态,并对“十五五”期间的行业发展作出展望。

行业现状:深度调整期延续,国资主导趋势强化

近年来,中国PE/VC行业经历了一场剧烈“降温”。

首先,“募资难”成为私募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募资规模逐年下降的过程中,市场募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19年之后,各类国有资本的出资占比逐渐上升。大型母基金成为市场募资主要对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创投基金蓬勃发展。

其次,投资金额和投资案例逐年下降。2021年行业投资额达到1.4万亿历史峰值后,2022年到2024年分别同比下降36%、24%和8%。从行业分布角度,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业投资中的占比快速上升。

第三,当前的退出市场面临着IPO退出有限、并购基金发展不充分、S基金仍在起步阶段的现状。行业寒冬中,国资机构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尽管从退出角度当前仍是民营投资机构占主导,但国有控股投资机构的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占比逐年提升。肖星认为,随着退出滞后效应的消化,预期“十五五”期间国资机构在资金、信誉、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她也提示到,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后,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资本市场明显趋于活跃,私募行业景气度有所回升。尽管当前PE/VC行业出现回暖迹象,但由于仍存在退出渠道不通畅、产品结构不均衡等深层次问题,加之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PE/VC行业的复苏很难一蹴而就。

调整深水区:结构性矛盾与有限机会的博弈

“十四五”期间,我国私募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和调整期,市场加速出清,活跃度下降,创投基金成为为数不多的结构性机会。然而,虽然行业总体处于调整与出清状态,但市场集中度并未有明显提高,中小机构仍然偏多,行业整体呈现“小、散、弱”特点,呈现自由竞争状态。

不仅如此,近年市场资源进一步向优势机构集中,即使表现优良的投资机构也面临巨大压力;影响力正在持续增强的国央企,仍面临体制障碍、决策流程、创新文化等多方面制约和挑战。

展望未来,肖星认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创投行业的市场退出在“十五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机遇。首先,随着IPO限制的放松,发行上市条件将更加包容,企业上市有望提速。其次,并购市场逐渐回暖,在政策支持下,并购基金发展方兴未艾,将对市场退出形成较大主力。最后,A股市场有望逐步走出慢牛行情,如果能把握好坚持节奏及时退出,则可取得较好的退出效果。

她建议说,对于具有产业背景的机构而言,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的产业背景优势,以如通过控股头部企业吸收合并产业链上下游被投企业的方式发挥产业生态圈效应,从而形成从“投资→孵化→成长→整合及退出”的业务闭环,则可很大程度上摆脱一般独立投资机构面临的“退出难”局面。

破局之道:研究筑基,人才破壁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和监管转向,市场募资环境将有望修复。但是,叠加地方财政承压等不利因素,募资环境整体仍将比较严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PE/VC基金管理人面临的挑战重重。肖星认为,中国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增强研究能力。

一方面,投资决策不仅仅是资金的配置问题,更是精准识别投资机会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体现。研究作为投资机构的核心能力之一,将直接影响机构在未来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此外,投资机构研究能力不仅可以赋能投资决策,还能为投后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是典型的高人才密度行业。行业和市场的复杂性要求投资人不仅要精通金融,还需要具备深厚的科技背景和广阔的产业视野。然而,很多投资机构的人才建设工作尚在进行当中,他们亟需来自成熟投资人和产业界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分享。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与清华经管学院共同推出了“PE产业投资家”项目,内容涵盖宏观经济金融格局、产业链投资生态、各类基金运作模式、重点产业领域投资逻辑以及退出策略。

肖星表示,“PE产业投资家”项目聚焦产业广度、科技高度和金融深度,旨在培养懂投资的企业家和懂产业的投资家。她相信,这也是今天中国市场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人必须具备的三方面能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