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研究所合伙人魏桢:用热爱解构地表一切|闪闪发光的科普人①

开栏语

带着孩子走进雨林的夜,寻觅昆虫的足迹;自己建一座天文台,和爱星星的人一起分享星空的奥秘;用脚步追寻这个星球的极致美景;自筹千万经费自拍科普电影;把科学家挖恐龙化石的故事讲个几天几夜;船开到哪里,就把科普的故事讲到哪里……

我们认识世界,源于无数问号,而有些人,为了解答这些问号,乐此不疲。他们用好奇探索世界,也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讲给更多人听。他们,就是一群因热爱而生的科普人。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赋予人类无限可能。当科学普及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理解世界、分辨真伪,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科学不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而是一扇通向未知的大门。封面新闻从即日起,推出《闪闪发光的科普人》栏目,一起走进一群有趣的科普人,透过他们的眼睛,重新审视这个有趣世界,探索宇宙的无尽奥秘。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2016年,一个北大的地理控,在北京五环外的办公室,写出一篇阅读量300万+的文章《登上珠峰,你会看见什么》。随后,地理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获得第一笔天使轮投资300万。这位创始人,就是“星球”唯一的70后,北大新闻系毕业生耿华军。

2018年,“星球”的粉丝、90后魏桢收藏了一篇“星球”的文章:《14亿中国人的回家路》。之后,做出了从华为跳槽到这个有点严肃的科普自媒体的决定。从此,这个曾经的昆明中考第一名,清华硕士,华为前产品经理,在朋友惊讶的表情中,开启了地理科普主播、星球合伙人的冒险之旅。“我们的目标有点宏大,解构地表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

魏桢

地理科普还能这样写?

这是一群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的“地理控”。

“很多加入星球的人,最开始都是星球的粉丝。”在“星球”工作,是魏桢的第二份职业。“星球”的视频里时常出现的一位女主播舒缓平和的声音,就来自魏桢,而“桢公子”,则是她出镜的名字。一个没有任何播音主持背景的地理发烧友,就这样开启了科普主播之路:“我们觉得,自己的声音,似乎更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地球上最壮观的人类大迁徙已经上演,40天内将有大约30亿人次,通过各种方式回到他们在中国四面八方的家,与亲人短暂团聚之后便再次踏上返程,开启又一年的忙忙碌碌。”《14亿中国人的回家路》,描述了在中国地表纵横交织、穿山涉水的公路构筑的壮阔画面。文中细数了连接中国各个角落的,总长度足以环绕地球赤道上百圈的超级公路系统。新颖的表达、严谨的描述、超大的信息量、精致的地图、绝美的风光照片,让作为读者的魏桢毫不犹豫地点击了收藏。

千岛湖大桥--袁勇 星球研究所 《14亿中国人的回家路》

“是的,这是‘星球’的创作观,希望留给读者一份能够长期留存,能够穿越时空的作品,在三年、五年、十年……甚至多年后,它的内容也不过时。”

解答基本问题 提出经典理念

接下来的“星球”,创造了一种“什么是……”文体。

《什么是武汉》,这是个适合横屏观看的城市,165条江河,日夜奔流,166处湖泊,烟波浩渺……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 丹尼斯 星球研究所 《什么是武汉》

《什么是成都》,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也许要归因于它对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容纳。3000年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升斗小民,他们逐一登临这个众生的舞台,共同营建出了中国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城市。

339电视塔上俯拍IFS高楼夜景 张盛 星球研究所 《什么是成都》

“我们认为内容立意是最重要的。”魏桢也会参与内容创作,“我们创作的核心原则是解答基本问题,提出经典理念。让内容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完美主义,是“星球”大多数人的标签,一个经典理念的提出,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反复,是被别人否定、再否定后的确定。

今年3月《哪吒2》火了,大家正在创作关于四川的宣传片——《啥子是四川》。“很多人写过四川,我们自己也写过。”魏桢说,“刚开始的创意,是‘行星堡垒’。”后来发现,“哪吒”这个点,给了大家更好的灵感:打破结界。

“世界上根本没得四川,更没得天府之国,是岿然不动的大地和四周围合的群山,创造了一个庞大的超级‘结界’……”

“‘哪吒’是一个契机,这个时间点,用‘结界’这个比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我们也请到了电影中太乙真人的配音演员张珈铭来进行配音,增加宣传片的四川味道。”魏桢说。

穷尽一切 一群地理爱好者的极致追求

然而,要解答基本问题,提出经典理念,并不容易,需要翻阅浩如烟海的资料。于是穷尽一切,成了星球人的极致追求。

星球员工 工作照

“星球”人把写论文的严谨用到了创作中。于是,在“星球”出品视频的片中、片尾,随处可以看到严谨的标注,如“拍摄于龙泉山凉风垭口,图中明显的街道为成龙大道”“严格来说,成都的行政范围还包括龙泉山东侧的一部分”……

“我们一支视频的出品时间大约为70天。大约有3-4周,是文字创作。”“星球”的每一支视频,本质是一个科普纪录片,每一个文字主创,都会阅读非常多的材料。“我们有一个穷尽原则,查阅可以查到的一切公开资料,确保自己提出的观点和角度具备足够的严谨性。”在科学性上,“作者自审、交叉审核、行业专家审核”是星球研究所推文的三道关卡。“但我们距离‘0瑕疵’依然还有进步空间。高手在民间,有时候,读者也会帮我们指出一些错别字,或者提出我们可以更加完善的地方……”

一起探索极致世界

“我们距离百年老店 还有90年”

“星球有一个宏伟的目标,解构地表上曾经有、现在有、未来有的一切。”这个初衷,似乎没有随着时间、传播载体的变化而改变。

“星球初创的时候,做的是图文内容,2021年,我们有一小段时间出品了一些2分钟左右的小而美的视频,现在,回归到10分钟长视频。”魏桢说,“我们相信,用什么样的传播载体,取决于广大的读者,只要有足够经典的内容文本,就会变成各种形式出现在读者眼里。内容是不变的,变的是内容的载体。”

魏桢告诉记者,现在,团队100多人一年的产量大约30多支视频,“星球”的粉丝已经超过2000万,这些来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粉丝,也为团队带来了商业变现的可能。

“星球”的招聘很有趣,很多员工是粉丝转化而来:他们的专业,从地理、工程到文博……“教育背景不是我们选人的唯一的考量。比如,有学外贸的人,最后做了导演。”

从创始之初,“星球”就决定做知识科普,奔着打造中国经典纪录片而去。“我们内部常常开玩笑说,我们距离百年老店,还有90年……” 华夏大地、大国工程、科技创新、星空奥秘……一群热爱地球的人,立志用极致的美学,让大家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