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脑血栓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因它离世的人数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逐渐降低,就像高悬在人们头顶的危险警钟,时刻敲响着健康的警报。很多人觉得,餐桌上摆满蔬菜肯定就是健康的,但事实真不是这样!有些看似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正悄悄埋下隐患,就比如吃萝卜这件事,居然和脑血栓风险有关,这背后藏着什么惊人真相呢?咱们一起来看看。
去年冬天,一条令人痛心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39 岁的程序员小李,在办公室里正专注工作时,突然毫无征兆地晕倒在地。同事们惊慌失措,赶忙拨打急救电话,将他紧急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小李被确诊为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正值壮年的他,怎么会患上这种通常在老年人中高发的疾病呢?原来,小李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需要长期熬夜加班,饮食也毫无规律可言,外卖成了他一日三餐的主要选择。长期这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像慢慢渗透进身体的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他原本健康的体魄。
那脑血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简单来讲,当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在血管内不断聚集、凝结,就会逐渐形成血块。这些血块一旦堵塞了脑部血管,就会让脑组织没办法获得足够的血液和氧气,时间一长,脑组织甚至会坏死。得了脑血栓,不仅可能留下偏瘫、语言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情况危急时,还会直接危及生命,实在是太可怕了。
一直以来,“冬吃萝卜夏吃姜” 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萝卜也常常被人们称作 “小人参”,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和认可。但医生却特别提醒脑血栓患者,要尽量少吃萝卜,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萝卜虽然富含维生素 C 和芥子油苷,维生素 C 一般情况下能帮助身体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健康。但对于一些特殊体质的人来说,过量摄入维生素 C 会让血液变得更加黏稠。而芥子油苷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促使血小板聚集在一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另外,萝卜性凉。对于那些体质虚寒、气血不足的人,大量吃萝卜会让身体更加不舒服。曾经有一位老年患者,在脑血栓恢复期,每天都吃生萝卜。一段时间后,他明显感觉手脚发凉,脸色也变得苍白。去医院复查时发现,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得更差了。不过大家也别太紧张,萝卜并不是完全不能吃。对于阳盛体质、体内有痰热的人群来说,适量吃萝卜对健康还是有好处的。
面对脑血栓这个健康杀手,除了要注意哪些食物不能多吃,还得知道吃什么能帮助预防它。
紫皮葡萄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水果,它富含白藜芦醇和花青素,简直就是天然的血管保护剂。白藜芦醇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让血液没那么容易黏稠;花青素则可以清除自由基,帮助修复受损的血管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过研究发现,每天适量吃紫皮葡萄的人群,脑血栓发病率比那些不常吃的人降低了 23% 呢!建议大家每天吃 100 - 150 克,最好连皮一起吃,这样营养吸收更全面。
三文鱼、金枪鱼这些深海鱼也不容小觑,它们富含的 Ω - 3 脂肪酸好处多多。这种脂肪酸能促进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凝集,还能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研究表明,每周吃 2 - 3 次深海鱼,坚持 12 周,血液流变学指标会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的微循环状况也会更好。大家可以每周吃 2 - 3 次,每次 80 - 100 克,用蒸煮的方式烹饪,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营养。
姜黄里的姜黄素具有抗炎和抗血栓的作用,它不仅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还能穿过血脑屏障,保护脑神经细胞。《中华神经科杂志》上刊登的研究显示,长期适量摄入姜黄的人群,脑血栓复发率降低了 31.5%。大家可以每天取 1 - 2 克姜黄粉,加到炒菜或者煲汤里,美味又健康。
黑木耳也是预防脑血栓的 “好帮手”,它富含多糖和植物胶质。这些物质能像小海绵一样,吸附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和脂肪,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发现,经常吃黑木耳的人群,血液黏度会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也能得到改善。建议每周吃 3 - 4 次,每次 10 - 15 克(干重)就可以。
还有红枣和枸杞,把它们搭配在一起,既能补充气血,又能促进血液流通,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红枣里富含环磷酸腺苷,枸杞中的 β - 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则可以改善微循环。大家可以用 5 - 6 颗红枣,搭配 10 - 15 粒枸杞,用来泡水喝或者煮粥,简单又方便。
除了饮食方面,生活中的其他习惯也和脑血栓的发病风险息息相关。
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血管的伤害极大。香烟里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过量饮酒会让血液变得黏稠,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所以,为了血管健康,一定要戒烟限酒。
每天抽出 30 分钟,进行像快走、慢跑、游泳这样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让血液循环更加顺畅,有效降低脑血栓的发病风险。运动起来,身体才更有活力。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引发脑血栓的三大危险因素。大家要定期监测这些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干预,把健康防线筑牢。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也会增加血栓风险。平时要学会调整心态,做好情绪管理,保持身心平衡。
另外,还有一些误区和信号大家一定要清楚。阿司匹林可不是能随便吃的,自行服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到底要不要吃,得让医生评估后再做决定。脑血栓也不再是老年人的 “专利”,年轻人要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同样是高危人群。而且,没症状可不代表身体就健康,脑血栓发病前往往会发出预警信号,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晕头痛等。所以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如果身体出现剧烈头痛、单侧肢体无力,或者眼前发黑、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千万别不当回事,要赶紧去医院,争取在黄金 4.5 小时内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