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两短的由来典故(有何历史渊源?)

从古至今,人们对死亡都讳莫如深,可是很多时候却不得不面对一些与死亡、意外有关的话题,这种情况下如果直白地探讨这些问题,难免会有一些尴尬,这就需要一个隐晦的词语代表这件事,于是“三长两短”就成了意外的灾祸或死亡的代名词。


关于三长两短的典故起源,有这么两种说法,但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第一种说法是“三长两短”和五把名剑有关,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

相传春秋时期制剑大师欧冶子制作了五把剑,这五把宝剑便是三长两短,由于这五把剑都锋利无比,能给人造成极大的杀伤,人们遭遇了这五把武器就会处于危险境地,有性命之忧,所以人们就用这五把宝剑的长度——“三长两短”来代指遇到危险的事情或死亡。

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即便是信息发达的现在,很多人对于欧冶子和他铸造的五把名剑都不是很了解,何况是通讯落后的古代,所以“三长两短”的广泛流传应该和这种传说关系不大。


第二种说法就可信度比较高了,那就是“三长两短”的出处和棺材有关。

通过查询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古代早期的棺材组合时不需要用钉子,都是用两种不同长短的绳索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绳索比较长,纵的绳索比较多。

这样一来人们就很形象地把“三长两短”和棺材联系到了一块。在古代社会,无论身份高低,都有机会接触到棺材,所以人们对用“三长两短”来代指不好的事情也比较认可,于是这种说法也就广泛流传开来。

“三长两短”的出现避免了古代社会很多场景交流时出现尴尬的局面,所以更加快了这句俗语的流传。

在古代社会,当一个家庭的男人要外出打仗或远行时,这时候他的妻子如果直接问他回不来怎么办?这个男人肯定会崩溃的。

可是如果他的妻子梨花带雨地对他说:“你万一要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活”时,这种情况下男人不但不会反感,还会详细的为家人做好安排。

其实不只是这一种场景,在很多情况下,古人在交流时都不愿意直接提及死字,而“三长两短”这个俗语的出现,满足了当时人们交流时的忌讳,所以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随着现在社会通讯越来越发达,人们交流也越来越方便,但人们还是会用“三长两短”来委婉地劝告别人注意安全不要冒险。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早已经形成了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并且产生了多种语言习惯,而这些流传广泛的俗语。不仅非常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探究,而且还蕴含了很多人生道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