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过百年,就像花间露、草上霜,何其短暂。不过即使这样,人们也该像娇艳的花儿一样,即使最后被风雨摧残,也因曾在世间绚烂地绽放过一回,而感到无怨无悔。
北宋才子苏轼多才多艺,并少有大志,若不是欧阳修有所顾忌,他本该状元及第。才子本以为自己入仕后可以一展身手、建功立业,却未曾想到自己的后半生,都是在贬谪生涯中度过,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下面分享的是岁末年关,苏轼吟诵了一首七律,开篇就妙语连珠,结尾更蕴含深意。
儋耳
北宋: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到了人生的暮年,忽然朝廷大赦,准许他离开海南回乡。他却像做梦一样,感到恍恍惚惚,根本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
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并确认这个消息准确无误,才开心地奔出户外,既感天谢地,也庆幸自己还有回到故园的机会。先生兴奋之余赋诗一首,表达了内心的酸甜苦辣。
首联就一语双关,也是妙语连珠,“霹雳收威”,既指大自然收拢了雷霆万钧,也指皇帝大发善心。“暮雨”,本指黄昏时分的落雨,这里也引申为诗人暮年时在人生之路上,风雨交加、艰难地跋涉。
诗人得知这个消息,心情极其复杂,他本想自己一定会老死他乡,没有想到最后竟然会出现这样的转机。他心潮起伏,“独凭栏槛”。诗人放眼望去,似乎希望视线可以穿越大海、绕过高山。可是不远处崇山峻岭,“崔嵬”峥嵘,根本就无法看见故乡。
接下来就继续描绘凭栏眺望的场景,从云端处垂下的霓虹格外令人瞩目,大海上吹来的雄风更让人感到快意。云端、海上,既抒写了大自然的实际景物,也暗指高高在上的朝堂。
诗人当然非常感激皇帝的英明决定,但同时又觉得这样的好消息,来得实在太迟了。人到暮年,即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先生凝神注目地看着海上的风浪,心湖里却不停地荡漾起涟漪。
先生在海南虽然时间不长,却与当地群众关系融洽。快要到年关了,诗人其实更关心百姓们的生活情况。颈联转而描写自己的喜悦之情,田地里庄稼长势喜人,老乡们应该会有一个很不错的收成。自己这样一个“逐臣”,也有幸可以放归,当然也是值得庆幸。
不过诗人似乎更关心前者,所以先在出句中抒写“丰收语”,然后又在对句里表达“除书欲放”的喜悦之情。可见,诗人早已将自己置之度外,更关心儋州老乡的前途。
结尾更是蕴含深意,“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诗人说自己已经老了,能吃饱饭就很知足了,心中也早已不再牵挂名与利,万事看淡,心灰意冷。
这两句既是一种牢骚话,也表明了诗人的恬淡心境。苏轼一向非常关心社稷和民生,即使身在儋州,也经常打听外面世界的情况。虽然人到暮年,身体更加憔悴,却每日笔耕不辍,也借其诗文将自己的主张和认识传达给世人。
苏轼的这首七律表达委婉,开篇就一语双关,结尾更是充满深意。诗人任运随缘,来到儋州,虽然人生地不熟,甚至水土不服,生活很不适应。可是他靠坚强的意志,慢慢地克服,最后终于深受当地百姓们的爱戴。
苏轼的一生随遇而安,每到一处就置地建屋,希望可以融入生活。可是先生纵然如流水那般潇洒不羁,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总是乐观地看待未来,又淡然地忘记很多不快,这样的恬淡襟怀值得后世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