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解(走进溶解背后的科学)

平常在家里喝糖水的时候,糖是不是放得越多越甜呢?今天我们走进溶解的科学世界,一起来学习认识一下吧!

1.溶解

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溶液并不一定为液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比如均匀的合金和空气都可以称为溶液。当两种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剂(如有水在其中,一般习惯将水称为溶剂)。

2.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溶解度)的溶液。即溶质与溶剂接触时,溶解速度与析出速度相等的溶液。

如何判断是否饱和?

(1)有固体剩余物;

(2) 取一定量溶质加入该溶液搅拌后不再溶解。

饱和溶液里所含的溶质多少,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一是溶剂的种类,二是溶质的种类。溶剂不同,或者溶质不同,饱和溶液里所含的溶质量也不同。三是溶剂的量。同一溶质溶解在同一溶剂里,溶剂越多,当然饱和溶液里含的溶质越多。所以我们常常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四是温度。温度不同,同一溶质在一定量的同一溶剂里,饱和溶液里含的溶质质量也不同。五是压强。对于固体和液体溶质来说,压强的影响不大。对于气体溶质来说,压强的影响却很大。

溶质的量未达到对应的饱和状态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溶质的量超过对应的饱和状态的溶液,称作过饱和溶液。

3.结晶

结晶:在化学里面,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1.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例如: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此法适用于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例如:北方地区的盐湖,夏天温度高,湖面上无晶体出现;每到冬季,气温降低,石碱(Na2CO3·10H2O)、芒硝(Na2SO4·10H2O)等物质就从盐湖里析出来。在实验室里为获得较大的完整晶体,常使用缓慢降低温度,减慢结晶速率的方法。注:溶液只有达到过饱和的状态,才会有晶体析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