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属于哪个省的?看看位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专家的文章

《为什么不能叫“丹江校区”》

记得小时候,我的三爷不止一次说过,他去过丹江、在那儿修过丹江大坝。从那时起,我开始知道豫西南老家的正西面有一个叫“丹江”的地方。没想到的是,我大学毕业竟分配到了这里,就在报到上班的前一年刚刚撤县建市,由均县改称丹江口市。在那里长期生活后,我发现人们习惯说“我是丹江人”“从某某地回丹江”等等,街上店铺的标牌也往往没有“口”字。

多年来,我一直感到困惑:丹江口为什么总是被叫成丹江?是因为人们为了省事而少说一个字,还是压根儿就没想过“丹江口”和“丹江”有什么不同,叫习惯了?实际上这个问题可能很复杂,是个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行政区划、风俗习惯及心理状态等多因素的综合文化现象,和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度极高,也会对社会交往、文化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城市的形象和美誉度等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笔者以为,从历史层面考察至少有三大因素需要关注。

其一,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

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与其支流丹江的汇合口下游800米处。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早期规划、有关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均称作“汉江丹江口水利工程”。1958年6月,筹备工程时即在武汉成立了“湖北省汉江丹江口工程委员会”和“汉江丹江口工程局”。10月,“汉江丹江口工程局”更名为“汉江丹江口水利工程总指挥部”。1961年8月,由于隶属关系变化,又更名为“水利电力部汉江丹江口工程局”。1975年2月,湖北省委发布《关于成立湖北省丹江口水电工程局的通知》,说明又划归湖北省管理。1978年4月,为加强对工程的领导与管理又成立“水利电力部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后隶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该工程在建设及以后管理期间,大多数时间办有报纸,依次为《丹江口报》《丹江口日报》《丹江口水利枢纽报》等。可见,从工程本身到管理机构,官方一直称作“丹江口工程”。但社会上,甚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对工程的叫法却存在很大随意性,如1958年湖北省铁路建设指挥部在文件中使用“丹江水库工程”,1959年《湖北日报》在社论《全党全民办铁路》中称“丹江水库”。直至今天,仍然有反映丹江口工程历史的出版物称“丹江工程局”“丹江大坝”“丹江水库”等。

其二,行政区划沿革中的“丹江”和“丹江口”

据《丹江口市志》载,晚清均州丹江与汉江交汇处北岸属东乡沙陀营村。民国时期设有沙陀乡,有十几个村,贫瘠荒凉,多土匪。1956年仍称“沙陀营乡”。至此,均县的地名中未出现过丹江及丹江口。1957年5月,湖北省政府决定将沙陀营乡划归光化县管辖,命名为丹江乡。年底,该乡复归均县。1958年春,因兴建水库均县城将全部淹没,均县政府机关迁往沙陀营,后设丹江公社,隶属丹江口水利工程指挥部。1960年7月,均县与光化县合并,成立丹江县,并成立丹江市,郊区还包括原丹江管理区,均县机关又迁往今老河口。1961年6月,丹江市又改为丹江镇,隶属丹江口工程局领导。1962年6月,恢复均县建制,新县城设在丹江口工程局所在地沙陀营。9月,丹江镇交由均县管辖,与城关镇合并仍称丹江镇。1965年9月,丹江镇改为“丹江口工区办事处”。1969年11月撤销工区,成立丹江镇,归均县管辖。1983年8月,均县改称丹江口市,1984年撤销丹江镇。从上述行政区划的演变看,先有丹江,后有丹江口。

其三,汉丹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丹江”与“丹江口”

1958年9月,湖北省委发出《关于修建汉襄铁路(汉口到丹江)的决定》,1964年正式定名为汉丹线。1959年2月,《湖北省铁路建设指挥部、湖北省铁路建设指挥部政治部联合指示》要求,“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修通京广复线和汉丹线襄(樊)丹(江口)段的新建工程任务”。1960年6月,湖北省交通修建总指挥部通知中出现了“丹江铁路局”字样。1962年,汉丹线终点丹江站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可见的收藏品旧车票显示,1964年襄丹段铁路管理机构有“丹江铁路管理局”“丹江铁路分局”,1965年则是“丹江口铁路分局”。这说明在汉丹铁路修建和运行中,“丹江”和“丹江口”的使用也较为混乱,但最终因目的地已设丹江镇而以丹江作为火车站名,即便后来更名为丹江口市,丹江站也没有再作改动。

综上所述,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之前,行政区划中丹江的地名已经存在。随着均县政府机关的移驻,汉丹线终点命名为丹江站,再加上工程的竣工及管理机构的常设,丹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最后虽丹江口市取代了均县、丹江镇,可丹江的文化符号已经深深烙进了人们的记忆,融入了当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至于人们对新改的地名感到陌生,脱口而出的还是流淌在他们血脉中的“丹江”二字,因为那是他们永远不会忘却的乡愁,是生命中割舍不掉的故土情结。这是均县撤县建市近40年来,丹江口人仍然习惯于称自己是丹江人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今天看来,全长390公里,流经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的丹江,作为河流的名称,不具有指位性,极易重复使用,不适宜作规范的地名。1996年民政部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专名;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专名”。应该基于此,当年均县才没有改称丹江市,而是选择了与水利枢纽工程同名、具有明确空间位置特征的“丹江口”作为新的行政区域名称。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名,新的城市与共和国的标志性工程相伴而生、相互辉映,溢出效应显而易见。今后无论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认真规范使用地名,淘汰不规范地名,这将有利于强化地方认同,凝聚家国情怀,方便社会交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然,“汉江师院丹江校区”“商洛学院丹江校区”,会让人以为两校在一地办学,且不知何地,这怎么能够叫响丹江口、叫红丹江口呢!

推荐阅读